榴花映药堂
清末民初的六月,江南青溪镇被一场连绵的梅雨季缠得发潮,镇口那棵百年老樟树的根须都泡得发乌,唯独镇外南坡的野石榴,倒借着这股湿气开得泼辣。朱红的花瓣沾着晨露,像被谁撒了把碎胭脂,顺着坡势铺成一片,风一吹就簌簌落在青石板路上。
百草堂的木门“吱呀”一声被推开时,王宁正对着案上的《本草备要》皱眉。他身着半旧的月白长衫,领口沾着点淡褐色的药渍——那是昨日碾黄芩时溅上的。作为青溪镇唯一懂“土法入药”的医师,他总爱用本地常见的草药治病,药柜里摆着的不是名贵的人参鹿茸,反倒多是薄荷、艾草这类不起眼的东西。此刻他指尖按在书页“石榴花”那栏,目光却飘向窗外:入夏这半月,镇上的怪病就没断过。
“王医师!王医师!”堂外传来妇人急促的呼喊,伴随着孩童压抑的抽气声。王宁抬眼,见卖豆腐的李大嫂抱着六岁的儿子小豆子冲进来,孩子鼻子下还挂着两道血痕,嘴唇泛着青白。“今早起来就流鼻血,止了又流,换了三块帕子都没用!”李大嫂声音发颤,把孩子往案前一放,帕子一揭开,鲜血又顺着小豆子的鼻翼往下滴。
王宁立刻起身,手指搭在小豆子腕上。孩子脉象平和,不像是肺热或肝火过旺的急症,倒像是梅雨季湿气郁结,加上孩子贪凉吃了冰粉,脾胃虚寒引发的虚火。他正想开口,又有个汉子捂着胳膊走进来,粗布短褂的袖口渗着暗红的血——是镇东的农夫陈老三,早上割稻子被镰刀划了道口子,用灶灰捂了半天,伤口反倒肿得更高。
“王医师,您给看看,这口子是不是要烂了?”陈老三龇着牙,胳膊一抬,一股淡淡的腥气飘过来。王宁拨开他的手,见伤口边缘已经泛青,渗出的血水带着点浑浊,显然是轻度感染了。他眉头皱得更紧:这半月来,求医的不是流鼻血、生疮,就是妇人来诉月经紊乱,症状虽不重,却扎堆出现,像是被梅雨季催出来的“夏疾”。
“张娜,把去年晒的槐花取来。”王宁转头喊了一声,里屋很快走出个穿浅蓝布裙的女子,正是他的妻子张娜。她头发挽成简单的圆髻,发间别着支银簪,簪头还沾着点晒干的陈皮末——她方才正在后屋翻晒药材。“槐花只剩小半罐了。”张娜把瓷罐递过来,声音温和,“今早清点的时候,发现薄荷和艾草也快用完了。”
王宁接过瓷罐,倒出点槐花,刚要往小豆子鼻子下敷,却突然顿住。他想起昨日去南坡采药时,那片野石榴开得正盛,花瓣落了一地,当时还觉得可惜,此刻猛地记起《本草备要》里的记载:“石榴花味酸涩,性平,主止血、消疮,治鼻衄、金疮。”
“等等。”王宁放下瓷罐,转身从墙角拿起竹编的采药篮,“我去南坡一趟,你们先照看两位病患。”张娜一愣:“这时候去采药?天眼看要下雨了。”“去采石榴花。”王宁语速极快,抓起案上的油纸伞,“那花能治流鼻血和外伤,比槐花管用,还不用花钱,村民们用着也方便。”
他刚跨出门,就见妹妹王雪背着个鼓鼓囊囊的粗布包跑过来。王雪才十六岁,梳着双丫髻,发梢沾着点草屑,显然也是刚从外面回来。“哥,我去西坡采了点蒲公英,你看够不够?”她掀开布包,里面是鲜嫩的蒲公英,“对了,我路过南坡时,看见那里的石榴花开得可好了,红彤彤的一片,要不要采点回来?”
王宁眼睛一亮,一把接过妹妹的包:“正想去找石榴花!你跟我一起去,多采点,晒干了能用好久。”王雪一听,立刻来了精神:“好啊!我还知道哪几棵石榴树的花开得最旺,去年我还摘了花做胭脂呢!”
两人说着,就往南坡走去。刚到坡下,雨点就淅淅沥沥地落下来。王宁撑开油纸伞,遮住妹妹和采药篮,自己的肩头很快就湿了一片。王雪踮着脚,伸手去够枝头上的石榴花,指尖刚碰到花瓣,就听见坡上有人喊:“那不是百草堂的王医师吗?怎么下雨天还来采花?”
两人抬头,见是住在附近的村民赵大爷,他正扛着锄头往家走。王宁笑着应道:“赵大爷,这石榴花能入药,治流鼻血和外伤可管用了,采点回去给镇上的人治病。”赵大爷愣了愣,随即笑道:“还有这用处?我还以为这花只能看呢!要是管用,我明天也来采点,给我家小孙子备着。”
王雪一边采花,一边把花瓣放进篮子里,嘴里还念叨着:“哥,你看这花瓣多厚实,晒干了肯定好用。对了,去年张娜嫂子还用石榴花煮水给我洗过脸,说能治脸上的小疙瘩呢!”王宁点点头:“没错,石榴花不仅能止血消炎,还有点润肤的功效,只是平时很少有人用它入药罢了。”
两人采了满满一篮石榴花,才顶着雨往回走。回到百草堂时,张娜已经把小豆子和陈老三安置好了。见他们回来,张娜立刻接过篮子:“快把湿衣服换了,我去烧点热水,把石榴花晾起来。”王宁换了身干衣服,走到案前,拿起一朵新鲜的石榴花,仔细看了看,然后对张娜说:“把灶上的铁锅洗干净,小火烘干,别烤焦了,不然药效就没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短篇中草药故事集请大家收藏:(m.20xs.org)短篇中草药故事集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