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没有辜负这份超乎寻常的信任。
他虽然年轻,缺乏实际政务经验,但天赋极高,理论基础扎实,更重要的是有着极强的责任心和勤奋好学的精神。
上任之后,他几乎是废寝忘食地投入工作。
每天最早来到政务厅,最晚一个离开,遇到不懂的问题,便虚心向江浩、枣袛甚至程昱请教,迅速熟悉乐安郡错综复杂的情况。
他很快展现出卓越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将功曹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官吏考绩、文书流转、人事安排等各项工作效率显着提升。
后世有一句话叫做,老板看你什么都会,就什么都交给你做。
刘备见此情景,心中暗自称奇,对鲁肃越发倚重。
数日之后,他几乎将手中大部分日常政务决策权都下放给了鲁肃,给予了充分的信任。
这份毫无保留的信任,让鲁肃感动得无以复加,再次找到刘备,激动地表示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甚至提出要变卖家中剩余的田产商铺,将全部家资都用来支持刘备的大业。
江浩听闻后,赶紧把鲁肃拉到一边,又好气又好笑地劝道:
“子敬!你的忠心与热忱,我与主公皆知。但公私之间,必须分明!哪有让臣子散尽家产来供养主公事业的道理?
这绝非长久之计,亦非明主所为!你的才能,你的谋划,远比你的家财对主公更重要!此事万万不可!”
鲁肃冷静下来,也觉自己过于冲动,但对刘备和江浩的维护之意更是感激。
江浩趁热打铁,建议道:
“子敬,你若真心为家族长远计,不若将家眷亲族,逐步迁来乐安。
徐州目前虽称繁华,然地处四战之地,曹孟德、袁公路等人皆虎视眈眈,未来恐非乐土。乐安虽初创,却潜力无限,安全亦有保障。”
江浩深知历史走向,徐州未来将遭受曹操袁术霍霍,生灵涂炭,也正因为此,鲁肃避祸居巢,这才和孙家走到了一起。
他决不能让麾下重臣的家人遭遇如同徐庶母亲那样的悲剧,因此在核心成员家属安置问题上,他一直格外重视。
鲁肃深以为然,当即修书回家,安排家人北迁事宜。
然而,在如何处理他一手建立的“东城帮”这股民间力量时,两人又进行了一番深入的密谈。
当鲁肃表示,想让那一千多号弟兄全部来乐安从军效力时,江浩再次摇头。
他压低声音,对鲁肃说道:
“子敬,东城位于下邳国最西南,地理位置极其关键!它濒临淮水,西接寿春,南望合肥,乃是连接徐州、扬州、豫州的要冲之地。”
他铺开一幅简陋的舆图,手指点在东城的位置:
“若让你派一心腹骨干,率领部分精锐弟兄,继续在东城及其周边活动,甚至向西南方向渗透,悄然进入巢湖区域立足……
那么,有朝一日,当主公兵锋指向徐州时,东城便可作为一颗重要的棋子,里应外合,则下邳国或可传檄而定!
更进一步,若能提前在巢湖区域站稳脚跟,那里水网密布,物产丰饶,未来便可成为我军南下扬州,西图寿春的绝佳跳板和前进基地!
此事关系重大,需秘密进行,潜移默化,不可操之过急。”
鲁肃听着江浩的谋划,差点惊出一身冷汗,心中直呼:
“好家伙!惟清兄这眼光,也太毒辣了!这简直是把五到十年后的棋局都提前布好了子!”
他作为本地人,自然清楚巢湖区域的重要性,那是未来南北争霸的关键战场之一!
巢湖北倚寿春、合肥,南扼濡须口,但凡熟悉《三国演义》的人,对这几个地名定不陌生,张辽与孙权在此拉锯争战十余载,烽火连年,血流漂杵。
这地方前后,正是南北交通的咽喉锁钥所在。
自南方荆扬之地北上,汉代仅有三条要道可通。
其一,自襄阳北上,经南阳至宛城。
此路贯穿荆州北境,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言“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指的正是这条兵家必争之路。
其二,沿广陵沿邗沟北上。
此路水陆交错,地势险恶,天候更是诡谲难测。
当年陈登坐镇匡琦城,竟能在未遣名将的情况下,两度击退小霸王孙策的猛攻,东吴自此不敢再图此道。
此路之险,不仅在地形,更在天时。
台风频仍,气象无常,成为行军大忌。
曹丕初登帝位,自恃“天命在魏”,亲率十万大军南征,走的正是此路。
然而天不佑魏,军至江面,先是罕见结冰,阻断水路;未几又忽起飓风,浪涛如怒,四百余艘战船或沉或搁,粮秣军械尽没江中,数万将士或冻死、或病亡、或溺毙,惨烈异常。
此役不仅南征无功,更令曹魏水师元气大伤,十年之内再难组织大规模南进。
想来当年陈登能挡住孙策,恐怕也有几分“天险相助”。
孙策水师虽强,却因无合适渡口,只能船攻坚城;加之粮船屡遭风浪,不出一月,便只能黯然撤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国:从平原开始,三兴炎汉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国:从平原开始,三兴炎汉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