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久,他才从巨大的震撼中缓过神来,将黄纸轻轻放回案几,看向江浩的目光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敬佩,感慨道:
“惟清之才,经天纬地,肃……远不能及!此计划若能顺利执行,足以令天下诸侯侧目,四海为之震动!
恐怕……这不仅仅是第一年的计划吧?惟清心中,是否已将后续数年的棋局,都一一推演完毕了?”
江浩收起黄纸,重新锁好,淡然一笑,没有正面回答:
“未来变幻莫测,谁又能真正算尽?与其好高骛远,不如先走好眼前的每一步。相较于遥不可及的宏图,今明两年,站稳青州,积蓄力量,才是重中之重,关乎生死存亡。”
他心中确实有更长的规划,五年,十年,甚至一些跨越百年的构想,但那些都太过惊世骇俗,在目标未达成前,不宜过早宣之于口。
鲁肃深深点头,心中已认定江浩实乃不世出的王佐之才,其谋划之深远,布局之精妙,远超常人想象。
他既已决心投入刘备麾下,自然要急主公之所急。
“确实如此,一年之内拿下青州北部,还要消化百万黄巾,此乃惊天手笔。惟清,你我不必见外,且给我交个底,眼下最棘手的粮草,还缺口多少?”
他已经自动代入角色,开始为这个宏伟计划查缺补漏。
江浩见鲁肃如此上道,心中暗喜,也不再隐瞒,叹了口气,面露愁容:
“不瞒子敬,原本预计缺口近两百万石。幸得秋收在望,乐安屯田初见成效,预计能盈余四十万石左右。再加上之前的缴获、糜子仲的倾力支持,以及……
我用了些非常手段,从陈留曹家、卫家那里‘借’来的二十万石……”
“如今,仍差五十万石之巨。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子敬,缺钱缺粮,难啊!”
说完,他故意对着鲁肃眨了眨眼睛,意思不言而喻。
鲁肃是何等聪明之人,立刻会意。
他当即一拍胸脯,眯眼笑道:
“原来如此!此等利国利民之大事,岂能因区区钱粮而受阻?
惟清兄放心,肃在东城尚有几分家资,愿即刻修书回家,调集粮草十万石,再送上耕牛一百头,以助玄德公成就青州大业!”
江浩尽管早有预料,但亲耳听到鲁肃如此干脆利落、一掷千金的承诺,还是忍不住动容,他起身郑重一揖:
“子敬真豪杰也!仗义疏财,名不虚传!我在此,代玄德公,代未来青州百万待救之生灵,谢过子敬慷慨解囊!”
历史中的鲁肃也同样大方,以“好施与”闻名,从184年一直散家财到198年,当时还在庐江的周瑜听说了鲁肃乐善好施,直接带了几百人,横跨两百公里来拉赞助。
当然了,说是拉赞助,实际上就是跑人家地盘上吃大户了。
当时的场景大概率是这样的:
“小肃,我是瑜哥,这是江东帮老大策哥,这年头兵荒马乱的,兄弟我手头上有点紧,搞点钱过来。”
其实孙策和周瑜也没想到鲁肃那么大方,否则不至于带几百号弟兄上门,结果鲁肃说的是:
“我家粮仓有两筐,哥哥拿去一筐,莫要客气。”
鲁肃连忙扶住江浩,正色道:
“惟清兄言重了!比起玄德公不畏艰险,救护十余万洛阳百姓于水火的仁德义举,肃所出的这些许财货,又算得了什么?
不过是略尽绵薄之力,为我等共同的大业,添一块砖,加一片瓦罢了!”
刘备的仁德行为,深深契合了他内心的价值观。
这一夜,江浩与鲁肃秉烛夜谈,直至子时。
两人从天下大势谈到具体政务,从军事方略聊到人心向背。
鲁肃见识之广博,思虑之周详,让江浩暗自惊叹,不愧是历史上为东吴奠定基业的顶尖谋士,同时也不禁对那尚未出山的卧龙、凤雏,以及曹魏的王佐之才荀彧,产生了更强烈的期待与好奇。
子时过后,两人才各自散去。
江浩心绪平复较快,加之连日劳累,很快便沉入梦乡。
而鲁肃躺在榻上,却是心潮澎湃,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脑海中不断回响着江浩展示的那份计划,浮现着刘备殷切的目光,以及未来波澜壮阔的画卷。
他深知,自己做出了一个将改变一生的决定,兴奋与责任感交织,让他几乎一夜未合眼。
第二天清晨,鲁肃顶着两个明显的黑眼圈,准时来到了政务厅。
刘备一见之下,心中便已了然。
这位江浩极力推崇的大才,心已定矣!
他心中大喜,却不露声色,待众人基本到齐后,他站起身,目光扫过全场,最后定格在鲁肃身上,声音沉稳而有力:
“子敬,你昨日与惟清深谈,想必对我乐安之情势,已有深入了解。你才学出众,见识超群,正值我用人之际。
现今乐安郡功曹一职尚空缺,职责重大,关乎郡内官吏考绩、选举升迁,乃郡政之枢纽。不知子敬,可敢担此重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国:从平原开始,三兴炎汉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国:从平原开始,三兴炎汉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