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八月十五中秋节已至。
夜幕降临,一轮圆月,缓缓升上百花谷上空,清辉遍洒,将山谷、屋舍、田野都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银光。
谷中各处都挂起了灯笼,家家户户门前都设了香案,上面摆着圆圆的月饼、新摘的瓜果。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火气和丰收后特有的谷物芬芳。
孩童们提着小小的兔儿灯,在月色下追逐嬉戏,发出清脆的笑声。
远处隐约传来妇人们团聚的谈笑声……一切显得安宁而祥和。
沈青河独自一人,静立在议事厅外的廊下,仰头望着那轮圆满得近乎不真实的明月。
她的脸上,并无太多节日的喜色,反而笼罩着一层深沉的忧思。
谷内的这份来之不易的平和,愈发衬出谷外世界的破碎与动荡。
她深知,此刻的中原大地,正浸泡在血与火之中。
曾经此起彼伏的抗金烽火,许多已然熄灭;宗泽爷爷当年苦心经营、联络的各方义军,如今恐怕也凋零殆尽。
这百花谷,或许真的已成为他老人家留下的抗金基业中,仅存的一方孤岛般的根据地了。
“月圆……人却不圆……” 她心中默念,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悲凉。
这轮照耀了千年的明月,见证过多少盛世繁华,此刻,却又冷眼旁观着这片土地的苦难与分离。
她的思绪,不由得飘向了另外一个人——那位白马银枪的岳将军。
“岳将军……您此刻又在何处?” 她在心中轻声问道。关于他的消息,总是零碎而矛盾。
有时听闻他,连战连捷;有时却又风传朝中主和之声鼎沸,英雄壮志难酬……
这乱世中的消息,真真假假,如同这月色一般,看似明亮,却难以触及真实的轮廓。
她想起古籍中的记载,中秋拜月,本是庆祝丰收、祈愿团圆的古老习俗。
《礼记》中便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的礼制。
到了唐宋,才渐渐从庄严的祭礼,变为民间阖家赏月的乐事。百姓们设案陈瓜果月饼,对月祷祝,期盼的不过是‘人月两团圆’的简单幸福。
可如今,这最简单的期盼,对于这片山河破碎的土地上的无数人来说,已是奢望。
多少人家,如同她一般,在这本该团圆的夜晚,只能对着明月,思念着不知身在何方,是生是死的亲人、战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词句浮上心头,此刻听来,却别有一番苦涩滋味。
这‘长久’二字,在这刀兵四起的年月,是何等的沉重;这‘共婵娟’,又需要跨越多少烽火连天?
她缓缓走到谷中设立的祭月香案前。
案上,谷中妇孺们精心制作的月饼,圆润可爱;新收的瓜果,散发着清香。她拈起一炷香,点燃,对着那轮圆月,深深一拜。
她心中所祈,早已超越了小家的团圆。
一愿,这百花谷中,所有历经磨难、相聚于此的百姓,能得享安宁,平安度过即将到来的寒冬。
二愿,那些仍在浴血奋战的将士,特别是像岳将军那样的忠勇之士,能得天道庇佑,早日驱除鞑虏,光复河山。
三愿,这破碎的山河,能有重归完整之日。到那时,普天之下,所有离散的骨肉,都能在圆满的月光下,真正团聚。
祭拜完毕,她转过身,看着谷中在月色下隐约可见的粮仓、刚刚播种下冬麦的田野,以及远处南山坡上那片寂静的墓园。
那里,长眠着为守护这片安宁而牺牲的英魂,包括那位永远穿着一袭红衣的姑娘。
月光洒在墓碑上,泛着清冷的光。
团圆之夜,总有无法团圆的人。
沈青河深深吸了一口秋夜微凉的空气,将眼中的湿意逼回。
她心中的月亮,有一角,是永远缺着的,那是为逝去的战友,为未竟的事业,为仍在受苦的苍生而缺的。
但也正是这份缺憾,让她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肩头的责任。
这百花谷,不仅是避风港,更是一颗火种。
月色愈明,她的眼神也愈发坚定。
今夜,且暂享这片刻的安宁。
明日,路仍漫长。
月色如水,静静流淌在百花谷的每一个角落。
议事厅外,沈青河独自凭栏,心怀天下;而在谷中另一处较为僻静的院落中,则是另一番景象。
秦洛与妻子宋倩,并肩坐在院中的石凳上。
石桌上,摆着几块简单的月饼和一壶清茶。
院墙一角,也设了一个小小的香案,上面供奉着瓜果,香烟袅袅升起。
宋倩轻轻倚偎在秦洛身侧,脸上带着恬静而满足的微笑。
她不时抬头看看天上的圆月,又侧过脸,满眼柔情地看着自己的夫君。
然而,秦洛的神色却并不轻松。
他虽然也握着妻子的手,目光却有些飘忽地望向远方,眉宇间锁着一层化不开的忧虑和思念。
月光洒在他棱角分明的脸上,映照出几分平日里少见的脆弱和感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宋女粮官:我靠种田喂饱岳家军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大宋女粮官:我靠种田喂饱岳家军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