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行》片场,巨大的宫殿布景内,灯光师在高架上调整着角度,道具组小心翼翼地擦拭着仿古器皿,场务人员步履匆匆地做着最后的检查。
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忙碌而紧张的“临战”气氛。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导演棚下的一隅。
齐磊舒舒服服地坐在一张折叠导演椅上,手边甚至还放着一杯工作人员刚送来的热咖啡。
他姿态放松,眼神里带着纯粹的好奇,饶有兴致地观察着片场各个工种的忙碌景象。
摄像机轨道的铺设、灯光焦片的更换、演员走位的确认……
这一切对于首次“触电”的他来说,既新鲜又充满魅力。
那种“众人皆忙我独闲”的悠然感,在这片高压环境下显得格外突兀,却又奇异地形成了一种动静分明的氛围,仿佛他自己就是一个超然物外的观察者。
这份闲适与好奇,自然落入了导演棚里几个有心人的眼中。
刚刚从长达数日的焦虑中解脱出来的国师,此刻心情大好,看着齐磊那副“刘姥姥进大观园”般却又泰然自若的模样,不由觉得有趣。
“齐总监,杜华,过来这边坐。”国师笑着招手,引他们到棚角一张临时搭起的小茶几旁。茶几上摆着一套简易茶具,看来是国师片场提神醒脑的必备。
三人落座,国师亲自斟茶,动作随意却透着亲切。茶水滚烫,雾气袅袅。
“齐老师,刚才你那番话,真是让我茅塞顿开啊!”国师迫不及待地再次切入正题:“你提到的‘长袖击鼓’,这个概念极好!但现在细想,具体的呈现方式,节奏的把握,力量与柔美的结合,尤其是如何通过舞蹈动作和演员的微表情,把那种‘暗流涌动’‘步步杀机’的戏剧张力最大化地挤压出来……你是怎么构思的?”
虽然是以镜头语言着称的导演,但国师说起舞蹈动作、节奏韵律、情绪表达等专业术语时,竟也丝毫不见外行,理解精准,提问直指核心。
这让齐磊与他交流起来异常顺畅,毫无隔阂感。
齐磊略一沉吟,便结合前世《十面埋伏》的经典画面和今生的理解,娓娓道来:“张导,我认为这场舞的张力,核心在于‘控制’与‘失控’的边缘游走。袖击鼓面,初始可以是试探性的,节奏舒缓,眼神流转,是诱惑,是观察;
随着心理博弈的升级,击鼓的力度、频率逐渐加强,如同心跳加速,眼神中的警惕和决绝取代柔媚,动作在极致的柔美中迸发出力量感,那长袖甩出,不再是舞蹈,而是武器,是质问,是进攻的号角……”
两人越聊越深入,越聊越投机。国师听得频频点头,眼中异彩连连。
聊了约莫一刻钟,国师觉得光是他们三人讨论还不够,必须让执行团队的核心成员都理解这个新概念。
他大手一挥,对助理吩咐道:“去,把张怡、刘烨、金武他们三个主演,还有老王(摄影指导)、老李(美术指导)都叫过来!开会!”
很快,几位主演和剧组核心骨干齐聚导演棚,小小的空间顿时显得有些拥挤。
所有人的目光都好奇地聚焦在齐磊这个陌生的年轻人身上。
国师简单介绍后,便把话语权交给了齐磊:“齐老师,你再给大家详细讲讲你的想法。”
面对一众影帝影后和行业顶尖高手,齐磊没有丝毫怯场。
他仿佛早已将整场戏烂熟于心,从舞蹈的起承转合,到每一个关键节点的情绪表达、动作设计,再到与摄影、灯光、美术的配合要点,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地娓娓道来。
这一讲,就是一个多小时。
过程中,摄影指导老王打断问道:“齐老师,如果按你说的,袖击鼓点时,演员会有大幅度的转身和甩袖动作,机位如何跟进才能既保证动作的完整性,又能捕捉到演员的面部特写?”
齐磊几乎不假思索:“可以采用轨道+斯坦尼康结合的方式。主镜头用轨道抓全景和动作的流畅性,同时安排一台斯坦尼康专门紧盯女主面部,尤其在她每次击鼓瞬间的眼神变化。另外,可以在鼓群侧面设置一个固定机位,抓拍水袖击打鼓面时绢帛与皮革碰撞的细微特写,那种质感会非常有冲击力。”
美术指导老李接着问:“场景内的鼓的摆放和样式,是否需要配合舞蹈做特殊调整?”
“需要。”齐磊肯定道,“鼓的位置不能是随意摆放的装饰品,它们应该是舞蹈的一部分,是女主角的‘战场坐标’。需要根据她预设的走位路线,摆成一种看似随意实则精心设计的阵型,高低错落,方便她击打的同时,也能构成富有层次感的画面。”
问题一个接一个,齐磊均对答如流,给出的解决方案既具创意又切实可行。
最后,他重点看向饰演女主角的影后张怡:“张老师,这场舞对您的要求最高。它不仅仅是跳舞,更是演戏。您的眼神,不能是盲女的那种空洞美丽,而是需要随着击鼓的节奏,层层递进——从最初的伪装柔媚,到试探时的锐利,再到被逼入绝境时的决绝狠厉……尤其是最后那一下奋力的击鼓,可能需要一个结合了舞蹈跳跃和戏剧爆发力的动作,需要极强的核心力量和情绪控制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以舞成名请大家收藏:(m.20xs.org)以舞成名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