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余大先生一直在虞府当教书先生,每天早出晚归的,都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有一天早上,他洗完脸,喝完茶,正准备去虞府。刚一出门,就看见三个人骑着马过来了,三人下马后就向他道喜。余大先生看到这一幕也是一头雾水,就赶紧问:“这喜从何来?”报喜的人就拿出文书给他看,这才知道自己被选为徽州府学训导了。余大先生高兴坏了,就好酒好饭招待了报喜的人,还打发了赏钱。
没过多久,虞华轩就来祝贺了,其他亲朋好友也都陆续来道喜。余大先生忙着出去回拜客人,这一忙就是好几天。之后他就去安庆领任职凭证,领完凭证回来,就带着家眷准备去赴任。余大先生想让二先生跟自己一起去,可二先生推辞说:“哥你这官职刚上任,恐怕日常开销都不够,我还是留在家里吧。”
余大先生说:“咱们兄弟能在一起一天是一天。以前咱俩各自在外教书,动不动就两年见不着面。现在都老了,就想多聚聚,有没有饭吃以后再说。再说了,当官总比当教书先生强些,二弟,你就跟我去吧。”二先生拗不过,就只好答应,两人收拾好行李,就一起去徽州上任了。
余大先生以前就很有学问,名气也很大,所以徽州人都知道他。现在他来这儿当官,大家听说了都特别高兴。到任之后,大家发现余大先生为人实在,说话直爽不绕弯子。那些本来不打算来拜访的秀才,也都想来见见他,都觉得能拜他为师实在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再和二先生一聊,发现他说的都是些有深度、有学问的话,众人对兄弟俩就更敬重了。从此之后,每天都有好几个秀才来拜访他们。
有一天,余大先生正坐在客厅里,就见一个秀才走了进来。这人戴着书生头巾,穿着旧的宝蓝色长衫,脸黑黑的,留着花白的胡子,看上去六十多岁的样子。秀才手里拿着拜帖,递给余大先生。余大先生一看,只见拜帖上写着“门生王蕴”。
秀才递完拜帖,就给余大先生磕头行礼。余大先生也是赶紧回礼,然后就试探着问:“您的字是不是叫玉辉?”秀才忙说:“正是学生。”余大先生笑着说:“玉辉啊,咱们神交二十年,今天可算见着真人了!咱以后就当亲兄弟处,不用搞这些客套的拜师规矩。”说完,就把王玉辉请到书房里坐着,还让人去请二先生出来。
二先生出来后,和王玉辉见了面,三个人又互相说了些仰慕对方的话,然后才坐下聊天。王玉辉先开口说:“我在秀才堆里混了三十年,人也老实古板。以前的老师,我也就是在官府大堂上见过一面。现在您二位来了,又都是有名的文化人,我就想常来跟您二位学习学习。您可别把我当成普通学生,就收我做亲传弟子吧!”
余大先生连忙推辞说:“老哥,咱俩是老朋友,说这话多见外!”二先生则关心地问:“一直听说您日子过得紧巴,现在还在教书吗?平时靠啥养家糊口啊?”王玉辉回答说:“不瞒您说,我这辈子就想写成三部书,好给后学的人留点有用的东西。”
余大先生好奇地问:“是哪三部书啊?”王玉辉说:“一部讲礼仪的,一部教识字的,还有一部讲乡村规矩的。”二先生接着问:“讲礼仪的那本咋写的?”王玉辉解释说:“我把《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内容进行了分类,比如孝顺父母的礼仪、尊敬长辈的礼仪这些。先把经典原文写在前面,再引用各种经书、史书里的话做解释,好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学习。”
大先生称赞道:“这书该发到学校,让全天下人都能看到!那识字的书呢?”王玉辉说:“是教孩子用七年时间学会识字的方法,书已经写完了,回头就拿给您看看。”二先生也夸道:“现在很少有人研究文字学了,您这本书可太有用了!那讲乡村规矩的书又是啥样?”王玉辉说:“就是加了些仪式规范,主要是想劝劝那些没文化的老百姓。我因为忙着写这三本书,每天都忙得不行,所以也没时间教书赚钱了。”
大先生又问他家里的情况:“几个儿子啊?”王玉辉说:“就一个儿子,四个女儿。大女儿在家守寡,其他几个女儿嫁出去才一年多。”
聊完后,余大先生就留王玉辉在家吃饭,还把他的拜师帖退了回去,并说:“咱老哥几个以后得多聚聚,你可别嫌弃我这清贫的日子招待不周啊。”完事后,兄弟俩就一起把王玉辉送到了大门口,一直看着王先生慢慢往家走。他家离城里有十五里地呢。
王玉辉回到家,就跟老伴和儿子念叨余大先生、余二先生对自己有多热情、多照顾。第二天,余大先生就坐着轿子专门从城里跑到乡下拜访王玉辉,两人在他家草堂里聊了会儿天,余大先生才离开。
第三天,余二先生又亲自登门拜访,还带着一个衙门里的差役,差役挑着一石米。见到王玉辉后,余二先生赶忙作揖行礼,坐下说道:“这一石米是我兄长的俸禄米。”接着又掏出一锭银子,说:“这是我兄长的俸银一两,现在把它送给老哥,先拿来当几天的生活费。”王玉辉接过银子,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这做晚辈的还没来得及孝敬二位老师,怎么反倒先收你们的东西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儒林外史大白话请大家收藏:(m.20xs.org)儒林外史大白话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