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二先生笑着解释说:“这有啥!就是你们这儿学校待遇差,我哥刚上任手头也不宽裕。您看人家虞博士在南京,动不动就拿出几十两银子资助有名的读书人,我哥也想学着这么做。”王玉辉听了,只好说“长辈给的东西不能推辞”,就收下了。
然后他就留余二先生在家吃饭,还把自己写的那三本礼书、字书、乡约书的草稿拿出来,请余二先生指点一二。余二先生仔细看了一遍,对这些稿子赞叹不已。
到了下午,突然有个人跑进来,着急地说:“王老爹,我家老爷病得厉害,夫人让我来请您赶紧过去看看!”王玉辉跟余二先生解释说:“这是我三女儿家的下人,女婿生病了,叫我去瞧瞧。”余二先生说:“那我就不打扰了。您这些稿子我带回去给我哥看看,看完马上送回来。”说完就起身告辞了。那个差役吃完饭,就挑着空箩筐,把稿子放进箩筐里,跟着余二先生回城里去了。
王玉辉走了二十里路,这才赶到女婿家里,发现女婿病得确实很重,医生正在看病开药,可吃了药一直不见好。没过几天,女婿就去世了,王玉辉悲痛地大哭一场。他看到三女儿哭得肝肠寸断,等女婿入殓后,女儿出来拜见公婆和父亲,说:“爹,大姐夫去世后,大姐只能在家靠您养活,现在我丈夫也没了,难道又要拖累您吗?您是个穷书生,也养不起这么多女儿啊!”
王玉辉问:“那你打算怎么办?”三姑娘说:“我现在就跟公婆、父亲告别,我也不想活了,我要追随丈夫而去!”公婆听了这话,惊得眼泪哗哗直流,赶忙劝道:“孩子,你是不是伤心过头说胡话了!连蝼蚁都知道贪生怕死,你怎么能说这种话?你生是我家的人,死是我家的鬼,我们做公婆的怎么会不养你,怎么能让你爹养?可别这么想!”
三姑娘却说:“爹娘年纪大了,我做媳妇的不仅没能孝顺他们,反而还要拖累他们,我心里实在不安,就让我走这条路吧。只是我要死也还得等几天,求父亲回家跟母亲说一声,把她请到这儿来,我想当面和她告别,这事儿很要紧。”
王玉辉对亲家说:“我仔细琢磨了一番,我这小女儿一心求死殉节,看样子是真心的,不如就随她去吧。俗话说‘心去意难留’。”接着又对女儿说:“孩子,你既然心意已决,这可是能在青史留名的大事,我怎么能阻拦你?你就按自己想的做吧。我今天就回家叫你母亲来和你告别。”亲家怎么劝都没用,王玉辉坚持要这么做,直接回了家,把女儿的想法告诉了老伴。
老伴一听就急了:“你怎么越老越糊涂啊!女儿寻死,你不劝着,怎么还支持她?这说的什么话!”王玉辉却道:“这种事,你们女人家不懂。”老伴痛哭着,急忙坐轿子去女儿家劝她。
王玉辉则是留在家里,还跟往常一样看书、写字,等着女儿那边的消息。可老伴怎么劝,女儿都听不进去。每天照常梳妆打扮,陪母亲坐着,就是一口饭、一口水都不吃。母亲和婆婆想尽办法劝她,她还是什么都不吃。饿到第六天,已经起不了床了。母亲看着女儿这副模样,心疼得肝肠寸断,自己也病倒了,被人抬回了家。
又过了三天,半夜二更的时候,几个人举着火把来敲门,大声喊道:“三姑娘已经绝食八天了,今天中午过世了!”老伴听了,当场哭得昏死过去,好不容易被救醒,又接着大哭不止。王玉辉走到老伴床前,说:“你这老太婆真是死脑筋!三女儿现在已经成仙了,你哭个啥?她这死得好,我将来只怕还没她这么好的机会,能留下个好名声呢!”说完,就仰天大笑:“死得好!死得好!”大笑着就走出了房门。
第二天,余大先生听说了三姑娘绝食殉夫的事,心头十分震惊,心里也特别难过。他马上准备了香烛、纸钱和猪头、公鸡、鲤鱼等祭品,赶到灵堂祭拜。拜祭完回到衙门,余大先生就立刻吩咐文书官员准备材料,向上面申请表彰这位烈妇。余二先生也帮忙连夜赶写文书,加急呈报上去。之后,余二先生还亲自带着祭品来祭奠。
当地府学、州学、县学的师生们,看到两位老师对这件事这么重视,也纷纷前来祭奠,人数多得数不过来。两个月后,上级批准下来,同意将三姑娘的牌位放进烈女祠,并在她家门前修建牌坊。
到了入祠那天,余大先生邀请了知县,安排好仪仗队伍,就准备护送烈女牌位进祠。全县的绅士、读书人都穿着正式的礼服,步行着跟随相送。当天牌位安放妥当后,知县、府学官员、余大先生、全县乡绅、师生、两家亲戚、本族的人依次进行祭祀,整整祭了一天。之后,大家就在明伦堂摆下宴席。
师生们想请王玉辉来宴席上坐首席,说他养出这么出色的女儿,为社会的道德伦理增添了光彩。但王玉辉此时心里反而更加悲伤了,推辞不肯来。众人在明伦堂吃完酒席就散去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儒林外史大白话请大家收藏:(m.20xs.org)儒林外史大白话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