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杜少卿请郭孝子在河房里吃饭喝酒,随后又和武书一起去虞博士的衙门,跟虞博士讲了郭孝子想去西安的事,希望虞博士能写封推荐信。虞博士听完,就说:“这信我肯定得写!不过这事也不光是写信就能行的。郭孝子要走这么远的路,路上花费的盘缠肯定也十分紧张。我这儿拿出十两银子,少卿,你拿去送给他,但先别说是我给的。”随后,虞博士就赶紧写好信,并把银子和信一起交给了杜少卿。杜少卿接过来后,就和武书一起回到了河房。杜少卿又把自己的衣服当了四两银子,武书也回家当了二两银子,两人还硬留郭孝子又住了一天。庄征君听说了郭孝子的事后,也写了一封信,还送了四两银子给杜少卿。到了第三天,杜少卿就准备好了早饭请郭孝子吃,武书也来作陪。吃完早饭后,他们就帮郭孝子收拾好行李,并把大家凑的二十两银子和两封信交给了郭孝子。郭孝子一开始不肯收,杜少卿说:“这些银子是我们江南几个人凑的,都是干净钱,先生您为啥不收呢?”郭孝子这才收下,吃饱饭后就告辞上路了。杜少卿和武书一直把他送到汉西门外才回去。
郭孝子日夜兼程的赶路,一路就来到了陕西。他要找的尤公是同官县知县,所以只能绕路去同官县见他。这个尤公名叫扶徕,字瑞亭,以前在南京也是有名的文人,去年刚到同官县当知县,一上任就办了件大好事。有个广东人被流放到陕西边境,还带着老婆,他老婆也就成了军妻。没想到这人半路上死了,他老婆一路上哭得那是死去活来。别人跟她说话,她也不搭理,因为语言不通,所以就没法交流,于是就把她带到了县衙。尤公一看这妇人好像是想回广东老家,心里觉得可怜,就拿出五十两自己的俸禄,又派了个老衙役,还亲自找来一块白绫,认认真真地写了一篇文章,又在上面写下自己的名字尤扶徕,盖上同官县的官印,嘱咐衙役说:“你带着这个妇人,拿着我这白绫,每到一个州县,就把它给当地的官员看,让他们都在上面盖个官印。你要一直把她送到老家,拿到那边的回信再回来见我。”衙役答应下来。而那妇人也是磕头谢过恩后,就跟着衙役走了。差不多过了一年的时间,衙役才回来报告说:“一路上各地的老爷看了您写的文章,都非常同情这个妇人,有的给十两银子,有的给八两、六两。这妇人到家的时候,总共攒了二百多两银子。我把她送到广东的家里,就看到她家亲戚和本家的一百多口人,都朝着这边拜谢您的大恩大德,还都给我磕头,管我叫‘菩萨’。我这都是沾了老爷您的光啊!”尤公听了特别高兴,又赏了衙役几两银子,就把他打发走了。
有人把郭孝子的拜帖送进了衙门,郭孝子就拿着虞博士的推荐信来拜见尤公。尤公拆开信读完后,心里对郭孝子也是十分敬重,马上就请他进来,行了礼让他坐下,还立刻让人准备饭菜招待。两人正聊着天呢,外面又进来人报告说:“请老爷下乡去验尸。”尤公就对郭孝子说:“先生,这公事我得马上去处理,得后天才能回来,想麻烦您在我这多留三天,等我回来,还有些问题想向您请教。再说了,您这是要去成都,我正好有个老朋友在那儿,还想托您带封信呢,您可一定得答应啊!”郭孝子说:“老先生都这么说了,我哪好意思拒绝,只是我这人习惯了自由自在,不能住在衙门里。您这儿要是有庵堂,送我去住两天就行。”尤公说:“庵堂倒是有,就是太窄了。我知道有个海月禅林,那儿的和尚很有学问,我把您送到那儿住吧。”说完就吩咐衙役:“把郭老爷的行李拿着,送到海月禅林去,你替我向和尚问好,就说是我送过来的。”衙役答应着就去准备了,郭孝子这才和尤公告辞,尤公一直把他送到大门外才回去。
郭孝子跟着衙役到了海月禅林的客堂,知客僧进去通报后,老和尚就出来行礼,并把郭孝子请进屋里,还给他上了茶,衙役完成了任务就回去了。郭孝子问老和尚:“您一直在这儿当住持吗?”老和尚说:“我以前在南京太平府芜湖县的甘露庵,后来又在京师的报国寺当住持。因为厌烦了京城的热闹,才到这儿来住。您是姓郭吧?这次去成都,是办什么事呀?”郭孝子看老和尚面容清瘦,一脸和善,就说:“这话一般人我不告诉他,但在老和尚面前,说出来也无妨。”接着就把自己一路寻找父亲的事儿,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老和尚听了,又是流泪又是叹气,还留郭孝子住在方丈室,又准备了晚饭。郭孝子把路上买的两个梨送给老和尚,老和尚收下后谢过他,然后就叫火工道人在院子里抬来两只大缸,每个缸里放一个梨,又往缸里挑了好几担水,再用扛子把梨捣碎。之后敲响云板,把两百多个僧人都召集起来,让每人喝一碗缸里的水。郭孝子见了,忍不住点头叹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儒林外史大白话请大家收藏:(m.20xs.org)儒林外史大白话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