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午后,阳光带着一丝慵懒的暖意,洒在石家庄市滹沱河畔。顾倾城和陈晓阳并肩走在“滹沱印记”那古朴的石板路上,脚下发出轻微而清脆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悠久的历史。
“还记得我们上次来,还是几年前这里刚开放的时候,”陈晓阳侧过头,看着身旁的顾倾城,她的发丝被微风轻轻拂起,映着午后的阳光,柔和得像一幅画,“那时候人还不多,很多地方还在完善。”
顾倾城微微颔首,目光掠过路旁那些仿古建筑的飞檐翘角,上面雕刻的花鸟虫鱼依旧栩栩如生,只是比起初见时,更多了几分时光沉淀后的韵味。“是啊,”她轻声回应,“变化挺大的,又添了不少新的景致,但那份属于滹沱河的厚重感,一点没变。”
他们沿着蜿蜒的小径漫步,身旁是潺潺流淌的滹沱河水,水面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偶尔有几只水鸟掠过,留下一圈圈涟漪。不远处,几棵垂柳依依,长长的柳条垂入水中,随风摇曳,平添了几分诗意。
“你看那边,”顾倾城伸手指向不远处一个重新修葺过的老码头,“以前总听老一辈人讲,这里曾经舟楫往来,商贾云集,是石家庄重要的水陆码头。现在虽然没有了当年的繁忙,但站在这里,仿佛还能感受到那种热闹的气息。”
陈晓阳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老码头的石阶磨损得有些光滑,仿佛还留着当年纤夫们坚实的脚印和号子声的回响。“时代变迁,很多东西都变了,但这些印记却留了下来,成了我们回忆过去、了解历史的窗口。”他感慨道。
两人继续往前走,路过一个展示滹沱河流域民俗文化的展馆。他们走了进去,馆内陈列着许多老旧的农具、生活用品,还有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和文字介绍,详细讲述了滹沱河两岸人民的生活变迁和风土人情。顾倾城在一件旧式的纺车旁停下脚步,眼神中带着一丝好奇和追忆。“我奶奶以前就用过类似的纺车,小时候我还经常在旁边看她纺线呢。”
陈晓阳笑着说:“没想到你还有这样的童年记忆。这些老物件,真是承载了太多人的故事。”
从展馆出来,已是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滹沱印记”的每一个角落,将那些古老的建筑和现代的设施都染上了一层温暖的色调。顾倾城和陈晓阳找了一处河畔的长椅坐下,静静地看着夕阳一点点沉入远处的地平线,天空的颜色也由金黄渐渐变成了橘红、深紫。
“每次来这里,都有不一样的感受,”顾倾城轻声说道,“这里不仅有滹沱河的印记,也有我们的印记。”
陈晓阳握住她的手,温柔地说:“是啊,希望以后我们能常来,给这里留下更多属于我们的美好印记。”
晚风轻拂,带着河水的清新气息,也带着他们之间无声的默契和温馨。滹沱河畔的“滹沱印记”,不仅记录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也见证着顾倾城和陈晓阳之间那份平淡而真挚的情感,在时光的流逝中,愈发醇厚,愈发珍贵。
午后的阳光带着一丝慵懒,透过石家庄市城市轨迹车厢长廊那巨大的、略带复古气息的玻璃窗,在地板上切割出斑驳陆离的光影。顾倾城微微眯起眼,适应着光线的变化,身旁的陈晓阳则习惯性地放慢了脚步,让她能从容地打量四周。
“上次来,还是几年前吧?”顾倾城轻声开口,声音里带着几分感慨。她伸出手指,轻轻拂过身旁一节被改造成展示柜的旧车厢外壁,冰凉的金属触感仿佛瞬间接通了时光的脉络。
陈晓阳点点头,目光被长廊尽头一幅巨大的黑白照片吸引,照片上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石家庄火车站,蒸汽火车冒着浓烟,人群熙熙攘攘。“是啊,变化不小,但这些老物件还在,就觉得挺亲切。”他指了指悬挂在头顶的老旧信号灯,那信号灯的玻璃罩上还带着岁月的划痕,“你看那个,以前我爷爷当火车司机时,天天跟这打交道。”
长廊两侧,是一节节被精心修复和改造过的旧火车车厢。有的车厢被打造成了小型博物馆,里面陈列着不同年代的火车票、列车时刻表、乘务员制服,甚至还有老式的绿皮火车座椅,磨损的布料诉说着过往的繁忙与喧嚣。顾倾城走到一节标有“硬座车厢”的展品前,探头往里看,木质的窗框,墨绿色的座椅,连行李架上都摆放着几个复古的皮箱和军绿色挎包,仿佛下一秒就会有穿着的确良衬衫的旅客提着暖水瓶走过。
“那时候坐火车,可真是一种‘煎熬’又难忘的体验。”顾倾城笑着回忆,“夏天没有空调,全靠车窗透风,车厢里又挤又热,到处都是泡面和汗味。但大家好像都不觉得苦,反而聊得热火朝天。”
陈晓阳深有同感:“是啊,哪像现在,高铁又快又舒服,但好像也少了点以前那种‘在路上’的感觉。”他指着墙上一条时间轴,上面清晰地标注着石家庄铁路发展的重要节点:从最初的正太铁路,到京石高铁的开通,再到如今四通八达的高铁网络。“这条长廊,真是把石家庄的‘成长轨迹’都浓缩进去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拜师修炼下山请大家收藏:(m.20xs.org)拜师修炼下山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