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走背字的时候,觉得人少清净,发愁的是怎么省钱。可等时来运转,业务跑起来了,新的愁事就来了——人手不够用了!SUDU在2024年上半年,靠着一场场主题专场,算是杀出了一条血路,直播间有了稳定的流量和成交,公司账上也开始有了活钱。可业务量一上来,我们这十二个“老杆子”,立刻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以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现在是一个萝卜得盯好几个坑。我这边直播,那边客服消息爆了,周红梅一个人回不过来;仓库发货量增大,云飞得亲自上手打包;吴永浪又要管内容又要盯投流,天天熬夜。团队里抱怨最多的一句话变成了:“汪哥,忙不过来了!”
我知道,扩编的时候到了。不能再靠我们这几杆老枪死扛了,得“招兵买马”。
可这兵,不是那么好招的。我们在招聘网站上挂了信息,面试了几波人,那感觉,真是冰火两重天。
来应聘的,分两类。一类是“传统服装行业”出来的,对面料、工艺门清,但一聊直播,一脸懵,问“抖音带货是不是就是电视购物那种喊麦?”;另一类是“新潮MCN机构”出来的,张口“赛道”、闭口“赋能”,对流量玩法很熟,但拿起我们的衣服,连针织和梭织都分不清。
我们需要的是既能理解SUDU“品质”内核,又能玩转直播新渠道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稀缺得像西湖里的龙井明前茶,价高还难找。
好不容易筛出几个看起来不错的苗子,新的挑战,才真正开始。就像家里突然添丁进口,老的少的挤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习惯、思维方式都不一样,摩擦在所难免。
第一大挑战,是新老员工的“水土不服”。
老员工以云飞、林夕为代表,是“产品至上”的手艺人思维。他们带新人,习惯言传身教,讲究“慢工出细活”。新招来的运营助理小陈,是学新媒体营销的毕业生,脑子活,想法多。有一次,他看了数据,建议林夕:“夕姐,咱们下个款能不能做个oversize的?现在流行,数据好!” 林夕一听就皱眉:“版型都撑不起来,没筋骨,那还叫衣服吗?”她觉得小陈浮躁,不踏实;小陈觉得林夕保守,不懂市场。
老员工觉得新员工“飘”,不扎实;新员工觉得老员工“土”,反应慢。这种隔阂,光靠开会强调“团结”是没用的。
第二大挑战,是管理模式的“时空错乱”。
直播业务的特性和我们过去做批发生意完全不同。直播是“快节奏、强爆发、数据驱动”的。一场直播就是一次小战役,需要快速决策、灵活调整。而我们习惯了传统公司的“流程化、层级化、重计划”那套。
矛盾很快爆发了。有一次直播,一款裤子突然卖爆,库存告急。新来的运营想立刻找供应链的云飞协调加急生产。按老规矩,他得先写申请,给主管刘春宇批,春宇再找云飞。可等流程走完,热度早过了。新运营急得直接跑到云飞办公室,云飞正忙着核对面料单,被突然打断,有点火大:“有什么事不能按流程来?这么没规矩!”
新员工委屈:“直播不等人啊!” 老员工恼火:“没规矩不成方圆!”
这种冲突,本质上是两种工作节奏的碰撞。我感觉自己像个同时戴着机械表和电子表的司机,一块走时精准但慢,一块显示实时但快,不知道看哪块好。
第三大挑战,是我自己角色的“不适应”。
公司人少的时候,我像个大家长,什么事都管,兄弟们都服。现在人多了,二十几号人,我不可能盯着每个人的细节。再事无巨细地管,不仅累死自己,还会扼杀团队的主动性。
有一次,我习惯性地去内容部,对吴永浪团队做的一个视频脚本指手画脚,细节抠到字幕字体。说完后,我看到永浪和他手下新来的剪辑小伙,眼神里有点无奈。我突然意识到,我可能管得太宽了,这会让具体负责的人失去自主权和成就感。
不能再这么下去了。团队扩张带来的管理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业务增长得再快,也会从内部垮掉。必须建立新的游戏规则。
我召开了管理层会议,没谈业务,就谈“管理”。我定了几个调子:
第一,推行“老带新”导师制,但要升级。
不是让老人单纯教技能,而是要“文化传承”。我给云飞、林夕这些老臣子开了个会:“各位老大,咱们SUDU的魂,是产品和品质,这个底线,必须由你们把关,传给新人。但新人带来的新想法、新工具,咱们也得虚心学。你们别把新人当徒弟,就当是给你们配了个‘外挂大脑’,他们懂流量,你们懂产品,结合起来,才是王道!” 同时,也给新人定规矩:“尊重前辈的经验,公司的根基不能丢,创新要在理解根基的基础上进行。”
第二,为直播业务“开绿灯”,建立弹性流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服装品牌主理人请大家收藏:(m.20xs.org)服装品牌主理人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