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青石镇,银杏叶铺满了林家公益基金会的小院,办公室里,一份厚厚的《林家公益事业五年规划(2025-2029)》摆在会议桌中央,封面烫金的 “公益传承,温暖同行” 八个字格外醒目。林建国、林守业、苏晚等家族成员和基金会核心成员围坐在一起,正逐页讨论规划细节,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纸上,为这份承载着希望的蓝图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
“咱们做公益不能只看眼前,得有长远打算。” 林建国手指划过规划中的 “核心目标” 部分,语气坚定,“过去两年,咱们在助学、扶贫、环保上做了些实事,但要让公益真正成为能传承的事业,必须有清晰的方向、稳定的资金和可持续的机制。这份五年规划,就是要为林家公益定下‘长期路线图’。”
这份规划的制定,始于半年前的家族公益战略研讨会。当时,林家已在青石镇公益领域站稳脚跟,但林建国意识到,随着公益项目不断拓展,仅凭 “热情和经验” 已难以支撑长远发展 —— 资金来源单一、公益领域分散、缺乏专业人才,这些问题都可能成为公益事业的 “绊脚石”。为此,家族决定组建 “公益规划小组”,邀请县民政局专家、市慈善总会顾问和专业公益人士参与,历时三个月,经过十多次修改,最终形成了这份涵盖 “方向定位”“资金保障”“项目布局”“影响力扩散” 四大板块的五年规划。
在 “方向定位” 上,规划明确了林家公益未来五年的核心领域 —— 继续深耕 “教育、扶贫、环保” 三大板块,但将从 “广覆盖” 转向 “深服务”。教育领域,除了常规的资金资助,将重点打造 “助学赋能体系”,包括建立 “公益研学基地”,组织受助学生开展农业实践、环保调研等活动;开设 “励志成长营”,邀请大学生志愿者、行业精英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指导。“我们不仅要帮孩子‘有学上’,更要帮他们‘上好学、有未来’。” 苏晚解释道,目前研学基地已在林家种植基地选址,预计明年春天就能投入使用。
扶贫领域则聚焦 “产业可持续”,计划在青石镇及周边 3 个贫困村打造 “特色产业示范园”,分别发展草莓深加工、林下养殖、有机蔬菜种植三大产业。“之前的扶贫多是‘输血式’的,这次要变‘输血’为‘造血’。” 林文博指着规划中的产业园区示意图,“示范园将采用‘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模式,林家负责提供技术和销售渠道,村民以土地或劳动力入股,年底参与分红。这样即使未来林家减少直接投入,产业也能持续带动村民增收。” 目前,草莓深加工示范园已与县内一家食品厂达成合作,计划推出草莓酱、草莓干等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环保领域将重点推进 “乡村生态治理工程”,包括青石河全流域治理、村庄垃圾分类全覆盖、农田生态沟渠建设三大项目。“青石河治理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这次我们计划联合县环保局,在河道沿岸建设 5 个生态滤池,彻底解决生活污水和农业废水污染问题。” 负责环保项目的李阳补充道,垃圾分类项目还将引入 “积分兑换” 机制,村民分类投放垃圾可获得积分,凭积分到指定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提高村民参与积极性。
资金是公益事业长期发展的 “生命线”。为解决资金来源单一的问题,规划中明确提出设立 “林家公益专项基金”,基金规模初定为 500 万元,资金来源包括三部分:林家企业每年利润的 5% 定向注入、家族成员自愿捐赠、社会爱心人士及企业捐赠。“专项基金将交由专业的基金管理公司打理,采取‘稳健投资 + 公益支出’的模式,确保每年有不低于 8% 的收益用于公益项目,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 林会计介绍,目前企业已注入首笔 100 万元资金,家族成员也已捐赠 50 万元,后续还将通过基金会官网开通线上捐赠渠道,接受社会捐赠。
为确保基金使用规范,规划还制定了严格的 “基金管理章程”,明确基金支出需经 “项目申请 — 专家评估 — 理事会审批 — 社会公示” 四个环节,每月公布基金收支情况,每年邀请第三方机构进行审计。“公益基金不是家族的‘私有财产’,而是全社会的‘爱心蓄水池’,必须管好用好,让每一分钱都发挥最大价值。” 林守业强调。
在 “影响力扩散” 方面,规划提出了 “公益辐射计划”,目标是通过林家的实践,带动更多人参与公益。一方面,将定期举办 “公益经验分享会”,邀请周边乡镇的企业、村集体代表参加,分享林家在公益项目运营、资金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另一方面,将联合县教育局、扶贫办,编制《乡村公益实践指南》,免费发放给有需要的组织和个人。“我们希望林家的公益不仅能‘帮到一批人’,更能‘带动一群人’,形成‘人人参与公益’的良好氛围。” 林建国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五世同堂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五世同堂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