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场幽灵”、“预判之神”、“操作非人”……这些在玩家群体中流传的称号,带着惊叹与猎奇的色彩。但当“他的枪是凭空出现的”、“他能让技能失效”这类言论,开始从职业选手口中说出,并伴随着真实存在的心理创伤和竞技状态下滑时,事情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
这不再是简单的“高手”或者“天才”能够解释的现象。它开始触及虚拟竞技的公平性底线,甚至动摇了一些从业者对自身所从事行业的基本认知——虚拟世界,是否真的完全遵循他们所以为的物理和逻辑规则?
流言如同潮水,终究漫过了玩家社区的堤坝,涌向了更官方的领域。
《纪元》游戏运营总部,数据安全与竞技公平中心的负责人,罗曼·科尔森,一位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眼神锐利如鹰的中年男人,正表情严肃地坐在会议室的首位。他面前的全息投影上,正快速滚动着关于“LinYi”这个ID的所有异常报告、比赛录像摘要以及相关的心理评估片段。
会议室里坐着七八个人,有资深的数据分析师、反外挂工程师、游戏规则架构师,甚至还有一位聘请来的认知心理学专家。
“……综上所述,”一名分析师总结道,“目标玩家‘LinYi’在过去一个月内,共参与二十七场正式记录的比赛,胜率百分之百。其中,有十九场比赛的关键击杀或关键操作,存在无法通过现有游戏模型和玩家行为模式合理解释的‘异常点’。”
他调出几个高亮标记的片段:“看这里,深渊回廊地图,狙击手‘顽石’的意外走火,系统日志显示是角色碰撞体积与地图装饰物交互产生的极小概率事件,但结合前后情境,其巧合程度超出正常随机范畴三个标准差以上。”
“还有这里,‘陨星废墟’的飞镖弧线,虽然符合游戏物理引擎,但其绕过障碍物的路径选择,精准得像是由算法直接计算得出,而非人类瞬时判断。”
“最令人费解的是,”另一名反外挂工程师接口,他的眉头紧锁,“我们动用了最高权限的底层数据监控,对他的游戏舱信号、数据传输、内存读写进行了全方位扫描。结果……干干净净。没有任何未经授权的程序注入,没有异常的数据包发送和接收,没有内存修改痕迹。他的操作指令流,纯净得就像……就像游戏本身在帮他操作一样。”
会议室陷入一阵沉默。这比检测到外挂更让人不安。检测到外挂,意味着问题可以被定位、被清除。而这种“纯净的异常”,意味着要么是他们检测手段存在未知的盲区,要么……问题出在更底层、更本质的地方。
“认知干扰呢?”科尔森看向那位心理学专家,一位戴着金丝眼镜,气质沉稳的女博士。
“从现有选手的反馈来看,”女博士推了推眼镜,“他们描述的体验,非常接近某种‘认知颠覆’引发的急性应激反应。他们固有的、基于游戏经验和物理规则建立起来的世界观,在与‘LinYi’对战时受到了强烈冲击。那种‘无法理解’、‘违背常理’的感觉,导致了强烈的失控感和恐惧感,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判断和操作。但关键在于——这种‘认知颠覆’的源头,是真实存在的、他们无法解释的现象,而非单纯的心理暗示或幻觉。”
“也就是说,”科尔森缓缓地说,“确实有‘东西’存在,只是我们找不到。”
他身体前倾,双手交叉放在桌上,做出了决定:“成立‘幻影’特别调查小组。我直接负责。权限等级:深潜。任务目标:不惜一切代价,查明‘LinYi’玩家数据异常的根源。注意,绝对保密,不得引起玩家恐慌,不得干扰该玩家的正常游戏体验——在找到确凿证据之前。”
“幻影”小组立即开始了行动。他们拥有比常规检测高得多的权限,可以直接调取《纪元》核心服务器的原始数据流,甚至能申请临时接入主控AI“盖亚”的辅助计算资源。
他们对林逸的比赛进行了纳米级的数据解剖。
每一毫秒的角色位置坐标、朝向、速度、加速度。
每一次按键输入的精确时间戳和压力感应。
每一次技能释放的能量消耗、冷却计算、命中判定。
甚至,他们模拟重构了林逸在比赛中的视野范围、可接收的音频信息,试图从环境信息中找出他“预判”的依据。
他们构建了上百个玩家行为模型,试图将林逸的操作数据套入进去,结果全部失败。他的操作模式,与任何已知的“激进型”、“保守型”、“机会主义型”等玩家类型都不匹配。他的行为数据曲线,充满了突兀的、违反人类反应极限的“直角转折”,仿佛他的决策过程不需要时间,直接从“条件A”跳到了“结果B”。
他们怀疑过是否是某种新型的、基于生物信号(如脑波)的隐秘外设。但林逸使用的游戏舱型号是市面常见款,其生物信号采集模块仅限于基础的心率、肌电反应等,用于辅助实现一些简单的体感操作,根本无法支撑如此精密的“预判”和“操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时停射手请大家收藏:(m.20xs.org)时停射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