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重庆,已然带着初夏的湿热,江雾早早地便被阳光驱散,取而代之的是有些闷的蓝天。我,韩夏,参谋本部参谋次长少将,站在办公室巨大的落地窗前,俯瞰着嘉陵江。江水滚滚,像是时间,从遥远的过去奔腾而来,又向着未知的未来浩荡而去。我的未来,是八年的血与火,是中华民族从未有过的绝地反击,而我的现在,是1937年5月,山雨欲来风满楼。
自从来到这个平行宇宙,顶替了韩夏这个身份,我便一刻也没有停歇。历史的惯性是如此巨大,如同洪流,试图裹挟着一切向前。但我是那个逆流而上的点,那个试图用微薄之力,扭转乾坤的人。
五月第一周:紧绷的弦与外交的漩涡
五月的第一天,我收到来自华北前线的情报。北平的局势如一团乱麻。日本驻屯军的挑衅变本加厉,他们不断增派兵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所谓的“演习”,枪声在夜空中撕裂平静,那是战前最刺耳的预演。我看着手中这份来自北平特务处主任——宋哲元将军派来的联络官——陆军大学学生董英斌送来的报告,眉头紧锁。
董英斌,一个看起来有些木讷,却眼神锐利的小伙子,此时正毕恭毕敬地站在我的办公桌前。他将一份薄薄的纸张递给我,声音带着些许压抑不住的焦虑:“韩将军,北平方面电报,日方要求我们在丰台设立检查站,并声称要‘清除’抗日分子,这简直是赤裸裸的侵略行径!”
我接过电报,上面字字句句都透着日方的嚣张跋扈。丰台,那是北平的南大门,是连接平汉、平绥、北宁三条铁路的咽喉要地。一旦日军在此设卡,北平的交通命脉便尽数掌握在他们手中,华北门户洞开,后果不堪设想。
“宋将军那边怎么说?”我尽量让自己的声音显得平静,不想将自己的担忧传递给这个年轻人。
董英斌的拳头紧了紧:“宋将军多次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但日方态度强硬,丝毫没有退让的意思。他们甚至宣称,若我方不配合,将采取‘自由行动’。”
“自由行动……”我冷笑一声,这正是侵略者的惯用说辞。我的思绪飞速运转。我知道,历史上七七事变即将爆发,而丰台的摩擦只是前奏之一。现在还不能直接挑起大规模冲突,但也不能示弱,予敌以可乘之机。
“董英斌,”我抬头看向他,眼神坚定,“你回去转告宋将军,丰台的检查站绝不能让日方设立。这是底线。我会立刻向最高统帅部汇报,争取外交上的支持,同时命令华北驻军做好随时应变的准备。”
董英斌眼中闪过一丝激动:“是,将军!有了您的命令,宋将军也能更放开手脚了!”
送走董英斌,我立刻召集了参谋本部的几位重要参谋,包括负责情报的赵国文、负责作战部署的李宗汉、以及负责后勤协调的陈思明。他们都是我的得力助手,也是我来到这个世界后,一步步建立起来的班底。
“各位,华北局势危急,丰台的摩擦随时可能升级。”我开门见山,将日方要求在丰台设立检查站的电报摊在桌上,“我们的底线是绝不能让出丰台。现在,我需要你们尽快拿出应对方案。”
赵国文推了推眼镜,他的情报网络遍布各地,对日军的动向了如指掌:“根据我们的情报,日本陆军省已经通过了《对华北指导方针》,核心就是‘在不使用武力的情况下,将华北从南京手中分离出去’。设立检查站,就是他们蚕食华北的第一步。”
李宗汉指着地图上的丰台,脸色凝重:“一旦丰台失守,北平将彻底暴露在日军的炮口之下。我们可以增派兵力,在丰台附近构建防御工事,并加强与周边部队的协同。”
陈思明则担忧后勤补给:“如果真要抵抗,华北地区的补给线会非常紧张。我们需要提前做好物资调配,尤其是弹药和粮食。”
我听着他们的讨论,心中焦灼。我知道,即便我能够预知未来,但历史的巨轮也不是轻易就能改变的。日本的侵略野心早已昭然若揭,而中国的实力,在当时根本无法与日本抗衡。但我们别无选择,唯有以血肉筑起长城。
当天下午,我紧急向最高统帅部提交了报告,详细阐述了丰台事态的严重性,并建议最高统帅部以最强硬的外交姿态回应日方,同时指示华北驻军不得退让。我知道,那个掌握着最高权力的身影,此刻一定也在为这些棘手的问题而烦恼。但我的责任,就是将最准确的情报和最合理的建议呈上去,为最终的决策提供依据。
几天后,最高统帅部传达了指示:坚决反对日方在丰台设立检查站,指示外交部向日本政府提出严正抗议,并要求驻华北部队严密戒备,但不主动挑衅。这与我的建议不谋而合,让我稍稍松了口气。至少在原则问题上,我们是坚决的。
但日本人的“抗议”和“警告”是从来不放在眼里的。很快,日本国内传来消息,他们的外务省宣称:日本帝国政府已就驻华北日军与中国军队在丰台的冲突问题,向中方提出“严重警告”,并要求中方“立即停止一切反日活动”。这种颠倒黑白的言论,让我愤怒得浑身发抖。这根本不是外交,这是恐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指挥了八年抗日战争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指挥了八年抗日战争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