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这份电报狠狠地拍在桌上,愤怒地对赵国文说:“看看!这就是他们的嘴脸!他们根本不在乎什么公理,他们只相信他们的枪炮!”
赵国文的脸色也极为难看:“将军,这说明日方已经在为下一步行动寻找借口了。他们越是叫嚣,就越是说明他们的侵略计划正在加速。”
我沉默着,窗外夕阳西下,将整个办公室染上了一层血色。我知道,这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而我,必须在这片刻的宁静中,为即将到来的狂风暴雨做好一切准备。
五月第二周:内忧外患与军备困境
进入五月的第二周,华北的局势依然紧张,但没有立即爆发大规模冲突,这让最高统帅部和外交部门争取到了一些宝贵的时间。然而,我深知这只是暂时的,真正的危机从未解除。
这一周,我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内部协调和军备建设上。我在参谋本部的工作,不仅仅是战略部署,更要协调全国的军政事务,尤其是在抗战爆发前,将各方面力量凝聚起来。
周二,我前往位于重庆郊区的兵工厂。厂区内,机器轰鸣,工人们挥汗如雨,但厂房显得有些老旧,设备也明显落后。兵工厂的厂长,一位名叫刘伯元的工程师,戴着厚厚的眼镜,头发花白,他见到我便急忙迎了上来。
“韩将军,您能来,真是太好了!”刘伯元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现在订单量巨大,我们几乎是24小时不间断生产。可是……设备老旧,材料紧缺,实在是有心无力啊!”
我跟着刘伯元走进车间,看着一排排等待组装的步枪,看着那些正在铸造炮弹的熔炉。空气中弥漫着机油和铁锈的味道,工人们的脸上写满了坚韧与疲惫。
“刘厂长,我知道你们辛苦了。”我拍了拍他的肩膀,“现在国家正是需要你们的时候。有什么困难,尽管提出来,我们参谋本部会尽力协调解决。”
刘伯元叹了口气:“最主要的是原材料。钢材、铜、硝化棉……这些大多依赖进口。一旦战争爆发,海路被封锁,我们的生产就难以为继了。另外,我们的技术力量也比较薄弱,许多先进的武器图纸,我们只能照猫画虎地仿制,性能上还是有差距。”
我心中一沉。这些问题,我早有预料。日本之所以敢如此嚣张,正是因为他们拥有远超我们的工业实力。而我,除了利用我穿越者带来的一些超前知识,更要借助现有的一切力量,去弥补这些差距。
“技术人才方面,我回去后会安排军事委员会教育训练部,加大对理工科学生的培养,并鼓励留学海外的学生尽快回国效力。”我沉思片刻,“至于原材料……短时间内,我们只能继续依赖进口。但我们必须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战略物资储备,并研究国内替代方案。刘厂长,请您安排工程师们,对国内的铁矿、铜矿、煤矿等资源进行详尽勘探,看哪些可以尽快投入开采,形成自给自足的能力。”
刘伯元眼中闪过一丝亮光:“这……这确实是长远之计!将军的眼光真是高瞻远瞩!”
离开兵工厂,我的心情沉重。我知道,距离全面抗战爆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去从容地发展工业。但即便如此,我也要尽力去争取,去努力。
当天下午,我又召集了负责全国各军事区域协调的幕僚们开会。其中一位来自华北区域的联络官,名叫张子忠,他是一位身材魁梧,面容刚毅的将军。他向我汇报了华北军区内部存在的派系问题和地方实力派的整合困难。
“韩将军,”张子忠将军语气有些无奈,“华北各省军阀割据的局面由来已久,宋将军虽然尽力整合,但各部之间互不统属,甚至时有摩擦。这种分散的局面,一旦日军大规模进攻,后果不堪设想。”
我听着他的汇报,心中五味杂陈。这是历史遗留的问题,也是那个时代中国军队的现实困境。地方军阀,中央军,红色军队,各自为政,各有盘算。要将这股分散的力量拧成一股绳,谈何容易?
“张将军,我知道其中的困难。”我沉声说道,“但这恰恰是我们必须克服的。在民族存亡之际,任何个人恩怨、派系利益,都必须放在一边!我会向最高统帅部建议,加强对华北军事区域的统一领导,尽快调整人事,将不听从指挥的顽固分子撤换掉!”
张子忠将军闻言,眼神中闪过一丝敬佩:“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对华北战局将有莫大的助益!”
但我的内心并不乐观。我知道,在真正的全面抗战爆发之前,这种整合注定是困难重重的。许多地方实力派,只有在真正面对日军的炮火,体会到亡国灭种的危机时,才会放下私利。而那时,或许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这周,我还接见了来自华侨总会的一些代表。他们忧心忡忡地向我询问国内局势,并表示海外华侨愿意捐款捐物,支援抗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我指挥了八年抗日战争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指挥了八年抗日战争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