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县,小柳乡,新二团驻地。
午后的阳光洒在这片位于太行山腹地的贫瘠土地上,却驱不散初冬的寒意。然而,驻地的气氛却与这天气截然相反,一派热火朝天。先期抵达的是李大同指挥的攻打段村据点的队伍,以及陈峰指挥的攻打蟠龙镇据点的队伍。战士们虽然面带疲惫,但眼神明亮,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和自豪。
驻地前的空地上,人声鼎沸,骡马嘶鸣。更多的则是那六辆崭新的、漆面还在反光的吉斯卡车,它们像钢铁巨兽般蹲伏在那里,引得无数战士和老乡围观,指指点点,啧啧称奇。
“快看!那就是咱们刚刚缴获的新家伙式儿?看起来可真气派啊!”
“乖乖,这得烧多少油啊?”
“怕啥!咱团长神通广大,还能缺了油?”
李大同和陈峰正指挥着后勤保障连和各自的战士,紧张而有序地卸载、清点、分类堆积如山的战利品。空地被迅速划分成几个区域。
最引人注目的是洋货区,这里的物资堆放得整整齐齐,崭新的武器散发着枪油和金属的独特气味。
步枪区: 一捆捆用油纸包裹的崭新毛瑟98K步枪和三八大盖(为了兄弟部队的后勤,一般兑换步枪就是三八大盖和98K或者中正式)堆成了小山,金属部件在阳光下闪着幽蓝的光。
机枪区: 轻机枪是着名的捷克式ZB-26,中国战场上最受欢迎的轻机枪!沉重的枪身和20发快拆弹匣显得威力十足。重机枪则是水冷式的民24式重机枪,粗壮的枪管和三脚架预示着持续的火力。
火炮区: 这里最为震撼。12门GrW 81mm迫击炮的炮管、座板、支架被分解放置,擦得锃亮。旁边是堆积如山的炮弹箱,标签上是德文“8.1cm Gr.W.34”和重量、装药标识。最让战士们感到新奇的是那6门百禄式47mm战防炮,修长的炮管、精巧的护盾和带橡胶轮缘的轮子,与战士们熟悉的日式山炮、迫击炮风格迥异。炮身上铭刻着法文和数字,充满了“洋码子”的神秘感。
冲锋枪与掷弹筒区: SI-35冲锋枪,造型紧凑,弹鼓供弹,显得凶猛精干。掷弹筒则是日制的八九式掷弹筒,自从加了木质支架后,已经成为八路军各部最爱的武器之一,比迫击炮的地位都高。
弹药区: 如同城墙般的木箱堆,里面是30万发黄澄澄的步枪弹、机枪弹链以及3600发各种口径的炮弹、2400发掷弹筒榴弹。每个箱子上都有清晰的标识,记录着型号、数量、生产信息,司务长老王带着人拿着本子,一边清点一边记录,脸上笑开了花,嘴里不停念叨:“发财了,这下真发财了,够打多少场硬仗啊!”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缴获区”。这里堆放的是从三个据点实际战斗中缴获的日式装备:一百多支有坂三八式步枪和少量晋造六五步枪,枪械新旧不一,不少还带着战火的痕迹;两挺歪把子(大正十一年式)和两挺九六式轻机枪;一挺沉重的九二式重机枪;还有堆积如山的日式弹药箱,上面印着“有坂步枪实包”、“三八式实包”等汉字,以及三四吨粮食、棉布、罐头等生活物资。这些日式装备虽然也不错,但在那片崭新、标识着外文的美法制装备面前,顿时显得有些“土气”和寒酸。
“嘿,看看人家那家伙,漆水多亮堂!再看看小鬼子的,用的钢就是不行!” “甭管洋码子还是汉字,能打死鬼子就是好家伙!” “那是!不过以后补给可麻烦了,子弹炮弹分好几种呢……” “怕啥?没听连长说吗?团长有路子!咱就负责打!”
这时,一阵阵沉重的引擎轰鸣声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只见副团长赵勇以及攻打东阳关据点的战士们归来了,头车上装满了武器弹药,约么有三百多支步枪、七八挺轻机枪以及两挺九二式重机枪。由于道路崎岖不平,卡车行驶得很慢,重机枪随着车身轻轻摇晃。
“慢点!慢点!二嘎子!你他娘的开稳点!这金贵玩意儿磕碰了把你卖了都赔不起!” 后勤保障连的一名排长紧张地跟在旁边,大声吆喝着。
围观的战士们纷纷让开道路。
就在这片忙碌与喧嚣中,宋兴华在团部听到了赵勇的初步汇报,战斗过程很顺利,伤亡比预想的小。他刚松了口气,但紧接着,赵勇神色一黯,低声补充道:“老宋,最后扫尾的部队……有两个战士牺牲了......”
宋兴华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了。尽管经历了多次战斗,尽管知道战争必然伴随牺牲,但每一次听到战士伤亡的消息,尤其是牺牲,他内心深处来自另一个时空的、对生命轻易消逝的敏感和哀伤总会涌上来。他沉默了几秒钟,才声音有些沙哑地问:“遗体……都带回来了吗?”
“带回来了,按照您的指示,尽量都火化带回骨灰。”赵勇低声回答。
“好……明天我们……一起送送兄弟。”宋兴华挥了挥手,示意他们继续去忙,自己则转身望向窗外,久久不语。他终究不是这个时代土生土长的人,无法像李云龙那样看似豁达地面对“老战友一批批换”的残酷。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一个破碎的家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亮剑:横扫晋察冀请大家收藏:(m.20xs.org)亮剑:横扫晋察冀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