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医用显微镜放大倍数仅为 1000-2000 倍),还具备元素分析功能,可同步检测样本中的化学成分。
当显微镜镜头聚焦于陈屿大脑前额叶皮层的神经突触切片时,在场科研人员都陷入了沉默;原本应呈现柔软、半透明状态的神经突触,表面布满了泛着淡蓝色金属光泽的菱形硅基晶体。
这些晶体单个尺寸约为 5 微米(人类头发直径通常在 50-100 微米之间,也就是说,10-20 个晶体并排才能达到一根头发的粗细),边缘异常规整,不存在自然矿物常见的磨损痕迹;
更令人震惊的是,它们通过极细的纳米级导线相互连接,形成一张致密的网状结构,每当设备探测到微弱电流时,网状结构就会发出 “滋滋” 声,经声频仪检测;
这种声音的频率稳定在 100 赫兹,与微型芯片中逻辑电路的工作频率高度吻合,仿佛是被强行植入大脑的 “微型信息网络”。
随后的元素分析实验中,团队通过能量色散 X 射线光谱仪(EDS)对晶体成分进行检测,发现了一种超出现有元素周期表记录的未知元素 ——
其原子序数为 119,核外电子排布符合碱金属元素的特征,团队暂时将其命名为 “深海 119 号元素”。进一步检测显示,这种元素在晶体中的纯度高达 99.9%;
这一纯度远超自然矿物(自然矿物纯度通常低于 80%),甚至达到工业级高纯度材料的制备标准。
更关键的是,该元素的光谱特征与此前科研人员从南海深海探测到的 “多面体装置”(一种疑似非地球起源的未知设备)表面提取的物质完全一致,这意味着陈屿脑内的硅基晶体,极有可能与这一神秘装置存在直接关联。
“这不是自然病变,甚至不属于已知的任何神经系统疾病。”
张启院士摘下鼻梁上那副度数为 800 度的近视镜 ——
镜片边缘因长期使用出现了细微划痕,镜架一侧还残留着实验室试剂的淡白色痕迹;
他用指腹轻轻蹭过镜片,留下一圈淡淡的指纹,声音里带着连续工作 12 小时的疲惫,每一个字都像压着千斤重的石头,“我们通过神经电生理模拟实验验证过;
这种硅基晶体网络会主动接收并传输超高强度信息流,其速度达到了 1012 比特 / 秒 —— 要知道,一部标准 1080P 高清电影的容量约为 10GB(1GB=8×10?比特),1012 比特 / 秒;
速度相当于 1 秒内传输 125 部这样的电影,而陈屿的大脑就像一个未经适配的‘过载信号接收器’。”
张启院士进一步解释,人类大脑神经突触的正常信息传输速度约为 10?比特 / 秒,且神经组织对电流的耐受阈值极低 ——
当电流强度超过 10 微安时,就会造成神经细胞损伤。而陈屿脑内的信息流不仅速度是正常水平的 100 万倍,其携带的电流强度更是达到了 500 微安,远超神经组织的耐受极限。
“就像家用电线突然接入工业级高压电,绝缘层会瞬间烧毁一样,他的神经突触在这种高强度信息流冲击下被直接烧断;
神经通路彻底中断,这也是为什么无论怎么抢救,都无法恢复自主呼吸和意识的根本原因。”
另外三名 “接收者” 的情况同样棘手,他们的专业背景与当下的实验困境形成了强烈的张力。
52 岁的资深机械师周明,手上交错着 6 道深浅不一的机械划伤疤痕,最长的一道 3 厘米疤痕藏在虎口处 ——
那是三年前他参与深海采矿平台 “巨鲸一号” 紧急维修时,为徒手拆解卡死的齿轮,被锋利的金属棱角划开的伤口,当时他忍着剧痛坚持 40 分钟完成操作;
才避免了平台内 12 名作业人员被困深海的危机。如今,这位曾守护过深海工作者的机械师,正躺在 MC-900 型特制医疗舱里,成为被守护的对象。
35 岁的海洋生物学家林薇则带着十年深海研究的沉淀而来,她曾 7 次搭乘 “深海勇士” 号载人潜水器下潜至 2000 米深海,专注于热泉生态系统研究,发表的 20 篇论文中;
《马里亚纳海沟热泉虾类抗氧化机制》一文还入选了国际顶刊《海洋生态学进展》,去年她带队在南海发现的新型管状蠕虫,更是为极端环境生物适应性研究提供了关键样本。
而 41 岁的天体物理学家赵凯,履历同样耀眼 —— 他曾是 “天眼” FAST 项目信号分析组的核心成员,2021 年参与破译编号 J1928+15 的毫秒脉冲星信号时;
成功捕捉到 3 次疑似星际通讯的异常波动,相关成果被纳入国家天文台《深空信号探测白皮书》,他手腕上那块脉冲星主题手表,表盘光点仍会随真实天体信号频率闪烁,那是他与宇宙对话的纪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请大家收藏:(m.20xs.org)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