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屏幕被分割成左右两栏,左侧太平洋埃里伯斯海底火山的模拟喷发图正以每秒 3 帧的频率闪烁。
数据面板显示,此次岩浆柱最高峰值达 800 米,若换算成地面参照物,相当于 2.5 个埃菲尔铁塔(塔身高度 324 米)叠加的高度,而该火山 1984 年历史最大喷发时;
岩浆柱仅 500 米,此次喷发强度较历史峰值提升 60%。更令人忧心的是海水中硫化物浓度:实时监测值飙升至 5.3mg/L,不仅是国际海洋生态安全标准(0.2mg/L)的 26 倍;
更是该海域常年平均浓度(0.1mg/L)的 53 倍。“这种浓度的硫化物会在 12 小时内导致近岸浮游生物大量死亡,进而引发鱼类鳃部溃烂 ——
去年菲律宾附近海域曾出现过 0.8mg/L 的硫化物异常,就造成了当地沙丁鱼捕捞量锐减 40%。” 李砚指着屏幕下方的生态预警条补充道。
屏幕右侧的大西洋中脊监测画面则更显触目:
热液喷口(又称 “黑烟囱”,是海底地壳裂缝处高温流体喷发区)的实时温度突破 400℃,镜头下的海水被氧化铁成分染成暗红,像一锅沸腾的铁锈水。对比数据显示;
该区域三个月前温度为 333℃,去年同期仅 310℃,一年间温度攀升 90℃,升温速率是过去十年平均值的 8 倍。
更严重的是生态链的断裂:喷口周围原本密布的管虫群落已消失殆尽,仅剩数十个中空的白色虫管(监测记录显示此处曾有 527 只管虫);
贻贝的尸体层层堆积在喷口边缘,厚度达 10 厘米,部分尸体已开始腐烂,吸引了少量食腐性磷虾聚集,但它们的种群数量仅为正常水平的 5%。
“这些生物是深海生态的‘指示物种’,它们的集体死亡意味着这片海域的生态系统已濒临崩溃。” 李砚的声音带着一丝沉重。
说话间,他的手指在面前的三维地质模型上滑动 —— 这个用钛合金材质 3D 打印的模型比例为 1:,能耐受实验室温湿度变化而不变形,模型数据源自 “深海勇士” 号;
“奋斗者” 号潜水器近 12 个月的 137 次下潜探测,还整合了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共享的大西洋中脊监测数据。
模型中,地球板块的移动轨迹以高亮线条标注,速度为每年 5 厘米(相当于人类指甲的生长速率),但这种看似缓慢的运动,1000 年间可累积 50 米的位移量。
此刻,红色裂痕正从大西洋中脊向东南方向延伸,已贯穿至太平洋海沟,总长度约 1.2 万公里,相当于北京到纽约的直线距离。“它们在改造地球环境。”
李砚停顿了一下,调出模型中的大气数据面板,“‘摇篮已破’可能有两层意思:一方面,当前环境参数已超出部分生物的耐受阈值 ——
比如近百年来大气氧气浓度从 30% 降至 21%,全球平均温度升高 2℃,看似微小的变化,却让珊瑚礁白化率提升了 60%;
另一方面,地质活动可能在主动重塑环境,就像给花盆换土,先清除旧的生态基底。”
会议室的投影灯在李砚的脸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光影,他身后的监测屏仍在不断刷新数据 ;太平洋的海浪流速较昨日增加 0.3 米 / 秒,大西洋的海底地磁强度出现 2% 的异常波动。
这些细微的变化,在常人眼中或许只是一组组数字,但在李砚和他的团队看来,却是地球深处传来的紧急信号。
陈屿的抢救工作,最终停在了急诊室时钟指向凌晨 3 点的那一刻 —— 这场持续 6 小时的生命争夺战里;
医护人员轮换进行标准胸外按压(按压深度 5-6 厘米,频率 100-120 次 / 分钟),累计实施 12 次双相波除颤(能量从 120 焦耳逐步提升至 200 焦耳,这是成人抢救的常规最高能量级);
但心电监护仪始终未出现代表自主循环恢复的窦性心律,血氧饱和度也长期停留在 30% 以下,最终主治医生无奈宣布抢救失败。
这样的结果并非医护人员不力,要知道,临床数据显示,超过 30 分钟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已不足 1%,6 小时的坚持早已突破医学常规极限,每一次按压与电击背后,都是对生命最后的挽留。
抢救结束后,中科院神经所张启院士带领的专项尸检团队迅速介入 ——
这支团队长期深耕神经退行性疾病与脑超微结构研究,曾通过电子显微镜捕捉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内 tau 蛋白的异常聚集,在神经病理研究领域极具权威性。
此次尸检,团队启用了 FEI Titan Themis 300 型透射电子显微镜,这种设备不仅能实现 100 万倍的超高放大倍数(相当于能看清单个病毒颗粒的内部结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请大家收藏:(m.20xs.org)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