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三年前由海洋生态学家陈岚博士主导起草的方案,最初科研团队根据深海网络传回的碎片化信号(多集中在 1.8 赫兹极低频段,这个频段的信号能穿透 1000 米深海,且衰减率仅 0.2%);
推测这是一项旨在改造深海环境、缓解全球气候危机的 “环境改造计划”。
陈岚博士当时在《深海生态学报》2022 年第 3 期发表过相关论文,标题为《基于低频信号的深海浮游植物培育可行性分析》。
文中详细阐述了计划的核心逻辑:通过 1.8 赫兹极低频信号刺激深海浮游植物的叶绿体活性,加速其光合作用,从而提升海洋碳汇能力。
论文中还附上了为期 6 个月的模拟实验数据:在实验室搭建的深海环境中,经信号刺激的浮游植物繁殖速度是自然状态的 2.3 倍,碳吸收量提升 30%,且未出现任何基因变异。
当时这篇论文引起了国际海洋学界的关注,英国《自然?地球科学》还专门刊发了评论文章,称其 “为缓解全球变暖提供了新的思路”。
除了陈岚博士的研究,能源学家李伟还提出了 “深海热泉利用方案”。热泉是深海的天然能源库,其喷口处的温度可达 400℃,同时富含硫化氢等化学物质。
李伟的方案设计用热泉热能驱动信号中继站,通过温差发电为中继站提供持续能源。当时在马里亚纳海沟的模拟实验显示,单座中继站可覆盖 500 平方公里海域;
能量转化效率达 45% —— 这一效率远超传统的海底太阳能发电(效率约 15%)和潮汐能发电(效率约 20%),被列为 “涅盘” 协议的核心配套技术。
可现在,“龙王” 的话像一把重锤,砸碎了所有美好的假设:那个被反复提及的 “涅盘”,难道核心根本不是 “改造环境”,而是为某个超越人类认知的 “高级存在”,寻找能够容纳其意识或能量的 “容器”?
他们这些接触过深海网络信号的人,从东海 “利维坦” 项目的 12 名核心成员(包括负责信号解码的李哲;
他曾破译过 7 种加密深海信号,负责生物样本分析的王瑶 —— 她发现了深海硅基生物的痕迹),到如今包括 “龙王” 在内的四名 “接收者”,难道都被默认为候选容器?
更可怕的是,这场遴选的残酷程度远超想象 —— 仅仅是 “不合格” 的判定,就足以让精锐如 “龙王” 的人濒临崩溃。
陆衍之甚至想起了 “利维坦” 项目中失踪的 3 名研究员:当时对外宣称是 “深海设备故障失联”;
搜救队派出 3 艘 “探索者 - II 型” 潜航器,以失联点为中心,半径 200 公里内持续搜索 72 小时。
潜航器的高清摄像机拍摄了超过 10 万张海底照片,声纳扫描覆盖了 12 万平方公里海域,最终只找到一块带有抓痕的潜水服碎片。
碎片上的抓痕呈六边形,深度约 2 毫米,边缘光滑,不像是岩石划伤;更诡异的是,碎片上还检测出微量的未知硅基分子,这种分子的结构与地球已知的硅基化合物完全不同,分子链上带有特殊的电磁活性基团 ——
当时科研团队以为是深海未知生物的分泌物,现在想来,他们会不会也是因 “不合格” 而被深海网络 “处理” 了?
“龙王” 吐出最后一个 “们” 字,头便无力地歪向一侧,彻底陷入昏睡。穿着白色无菌防护服的医疗官周涛立刻扑了上去;
他戴着乳胶手套的手飞快地在 “海神 - VI 型” 控制台上游走,指尖划过冰冷的按键时发出轻微的 “咔嗒” 声 ——
这种声音他再熟悉不过,过去五年里,他曾在 23 次紧急救援中听过同样的按键声,但从未像此刻这般急促。
周涛首先调整了输液管的流速:营养液(含 20% 葡萄糖、15% 氨基酸、5% 电解质,这种配比能快速补充能量,同时避免加重肾脏负担)的流速从 20ml/h 提升至 50ml/h;
液体在透明的输液管中快速流动,形成细微的漩涡;接着,他增加了镇静剂(地西泮,一种苯二氮?类药物,能抑制中枢神经兴奋)的剂量,从 5mg/h 增加到 6.5mg/h ——
这个剂量是安全范围的上限,再高就可能导致呼吸抑制;最后,他将面罩中的氧气浓度上调至 40%,远超正常空气的 21%,以缓解 “龙王” 的脑缺氧症状。
心电监护仪的屏幕上,绿色波形依旧混乱得如同被狂风撕扯的棉线,心率在 48 次 / 分(接近心动过缓临界值 40 次 / 分)和
127 次 / 分(接近心动过速临界值 130 次 / 分)之间剧烈波动,每一次波动都伴随着 “嘀嘀” 的警报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请大家收藏:(m.20xs.org)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