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官!是环境数据包!”
田军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震惊,他调出数据图表,屏幕上的数字像跳动的火焰,
“水压 82.3MPa—— 相当于 823 个标准大气压,换算下来,就是把一头成年大象(约 5 吨)的重量压在指甲盖上,足够把一辆 59 式坦克(全重 36 吨)压成薄饼,连钢铁都会被压得像橡皮泥;
温度 2.1℃,比南极冰盖下的海水(约 2.9℃)还低 0.8℃,这个温度下海水的盐度会升高到 35.8‰,冰点降低到 - 2.3℃,不会结冰,但能冻透骨髓 ——
如果人暴露在这种环境里,10 秒内皮肤就会失去知觉,30 秒后肌肉僵硬,5 分钟内心肺功能衰竭,连血液都会慢慢凝固;还有未知生物质浓度 1.7mg/L,是浅海平均浓度(0.0015mg/L)的一千一百多倍!”
他的手指在屏幕上点着 “1.7mg/L” 这个数字,指尖因为用力而发白。
田军的手指在触控屏上滑动,调出显微镜拍摄的生物质图像:
屏幕上出现无数半透明的球状颗粒,直径约 5 微米(相当于人类红细胞的大小),表面覆盖着细密的绒毛,在蓝色荧光下像会呼吸的细雪,碰到金属颗粒时瞬间收紧,像饥饿的触手。
“你们看这个!”
他放大其中一个颗粒,绒毛的细节清晰可见,能看到绒毛末端的细小吸盘,
“这些微小的生物质像深海里漂浮的幽灵,在显微镜下能看到它们主动吸附金属颗粒 —— 我们上周在实验室做过模拟实验;
在 80MPa 高压、2℃低温的环境下,把 1 立方厘米的 Q235 钢块放进含有这种生物质的海水中,1 小时后钢块重量减少 23%,表面出现蜂窝状腐蚀,孔洞里还残留着生物质的碎片,生物质的数量反而增加了 30%,像是在‘吞噬’金属获取能量!”
他说到 “吞噬” 时,声音里带着一丝寒意,仿佛看到了那些生物质在深海里啃噬金属的场景。
还没等众人消化这些数据,田军又调出能量辐射监测界面,脸色瞬间变得惨白,连嘴唇都失去了血色,像涂了层白漆:
“还有这个能量辐射读数!峰值 1200Sv/h!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人类在 0.1Sv 的辐射剂量下会感到疲劳,1Sv 会引发急性放射病(呕吐、腹泻),10Sv 会在 1-2 周内死亡;
而 1200Sv/h,只要暴露 0.1 秒,人体 DNA 就会像被狂风撕碎的纸页,连完整的片段都剩不下!”
他拿起桌上的个人辐射检测仪对比 ——
仪器显示指挥中心的辐射值是 0.001Sv/h,属于安全范围,检测仪的绿色指示灯平稳闪烁,像个温柔的提醒,
“这比 1986 年切尔诺贝利核泄漏核心区(事故后初期辐射值 20Sv/h)还高六十倍!去年日本福岛核废水排放时;
周边海域的辐射值也才 0.0005Sv/h,这根本不是自然辐射,是某种人工或生物制造的辐射场,而且辐射源还在移动!”
他的声音里带着绝望,握着检测仪的手在微微发抖。
这些数据像带着深海的寒气,顺着屏幕蔓延到指挥中心的每个角落。
连空调出风口吹出的 25℃暖风,都仿佛变凉了几分,吹在皮肤上像贴了片冰。
有人下意识地裹紧了身上的外套 —— 小张穿的是海军蓝的作训服,领口还别着他的新兵训练结业徽章,徽章上的锚形图案有些磨损;
老赵披了件灰色的针织衫,是他妻子织的,袖口已经起了球,针脚里还沾着点家里的猫毛;
小林甚至把备用的毛毯拿出来盖在腿上,那是他上次加班时公司发的,上面印着 “深海安全,人人有责” 的字样,毛毯边缘有些起球,摸起来软软的。
小张悄悄摸了摸口袋里的个人辐射检测仪,屏幕上显示的 “0.001Sv/h” 让他稍微松了口气,可一想到深海里 1200Sv/h 的辐射,心脏又被攥得发紧,他忍不住想起家里的父母;
上周视频时还叮嘱他 “按时吃饭,别太累”,母亲的眼角已经有了皱纹,父亲的头发也白了不少。
就在这时,路屿却突然拍了下桌子,眼里爆发出亮得惊人的光 —— 那光里混着震惊和学者特有的狂热,像探险家突然摸到了宝藏的门柄,连瞳孔都在发光。
“不对!它不是在传递危险,是在用环境数据说话!”
他的手指点在屏幕上的生物质浓度曲线,曲线随着海域变化呈现出规律的波动,像在画某种图案,
“就像人类用手势打招呼,鸟儿用鸣叫求偶,蜜蜂用舞蹈指示蜜源 —— 这些参数就是它的‘语言’!
比如 1.7mg/L 的生物质浓度,我们对比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 137 组深海监测数据,发现每个海域的‘饱和生物质浓度’都不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请大家收藏:(m.20xs.org)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