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处”的核心如同一个稳定的星核,而贾长安、唐乐知、秦望舒三人,则如同被引力抛出的星火,沿着各自的轨道,经历着不同的风景与考验。
东海·碰撞与反思(贾长安线)
东海大学管理学院的阶梯教室里,气氛与“归处”茶室的静谧截然不同。贾长安站在讲台上,面对着台下数十双充满审视与好奇的眼睛——他们中有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管,有锐气十足的青年创业者,也有冷静旁观的学者。
他分享着“归处”的故事:从林薇的背叛与打压,到“长安之夜”的暗度陈仓,再到“长安十二时辰”的精心打磨,以及面对“云隐”竞争时“和而不同”的策略选择。他没有回避过程中的失误与挣扎,坦诚地剖析了团队管理、人才危机、文化坚守与商业平衡等核心问题。
互动环节,质疑与挑战接踵而至。
一位来自互联网大厂的高管提问:“贾总,您强调‘慢就是快’,但这种依赖于特定文化土壤和核心人力的‘匠心模式’,天花板是否太低?如何实现规模化复制,为投资者创造更大价值?”
一位年轻的创业者则更直接:“您拒绝了很多快速扩张的机会,是否担心错过风口?在资本面前,您如何始终保持如此强的主导权?”
这些问题尖锐而现实,逼着贾长安跳出“归处”的语境,从更宏观的商业逻辑来审视自己的选择。他沉思片刻,回应道:“我们追求的不是规模的无限放大,而是价值的极致和品牌的永续。我们认为,在消费升级的时代,独特性和文化感本身就是最高的壁垒和最深的护城河。至于资本……我们寻找的是‘同道’,而非‘主宰’。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
课后,许多学员围拢过来,继续深入交流。贾长安感受到了思维的激烈碰撞,一些他习以为常的做法,在别人眼中是特立独行;而一些外界的成熟商业模式,也给他带来了新的启发。他意识到,“归处”的路虽然独特,但并非孤岛,它需要放在更广阔的商业图景中去理解和进化。
西安·独当一面的重量(唐乐知线)
独自负责“非遗合伙人”计划,远比唐乐知想象中复杂。她不再是那个只需提出创意、然后由上级拍板执行的策划,她需要自己面对传承人的疑虑、协调内部资源、控制项目预算。
一位合作多年的皮影老艺人,对“归处”新提出的、希望他将传统剧目进行适度现代化改编的建议十分抵触,认为这是“糟蹋老祖宗的东西”。唐乐知第一次独立面对这样的僵局,她没有强行推进,而是带着团队,多次登门拜访,不谈改编,先听老师傅讲述每一个皮影人物背后的故事,了解他固守传统背后的情感与坚持。
她将老师的讲述记录下来,整理成生动的文案,配上老师傅精心雕刻皮影的工作影像,在“归处”的平台发布。出人意料地,这篇充满真诚与敬意的推文引发了大量关注和共鸣,许多人被老师傅的匠心所感动,主动前来询问和预订他的表演。
老师傅的态度软化了。他第一次主动对唐乐知说:“丫头,你们是真心想让大家认识这东西……那个改编,我们可以试试看,但不能乱改。”那一刻,唐乐知几乎要落下泪来。她明白了,管理不仅仅是下达命令,更是理解、沟通和赋能,是用真诚去化解隔阂,用智慧去创造共赢。
书斋·破圈的挑战(秦望舒线)
将严谨的学术论文转化为大众读物的过程,对秦望舒而言不亚于一次学术重构。她习惯了精确的概念和严密的逻辑,而编辑却一再要求她“增加故事性”、“软化语言”、“找到与普通人生活的连接点”。
她反复修改,感到前所未有的挫败。直到某天深夜,她看着自己写下的关于唐代女子“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的考证,忽然想到苏青瓷在“归处”厨房里,带着员工一起研究复原唐代点心时的场景。那种跨越千年、将文字记载变为鲜活生活实践的画面,不正是最好的“连接点”吗?
她豁然开朗,不再试图“翻译”论文,而是以“归处”的实践为引子,以一个个具体的、充满人情味的故事为载体,将她对唐代生活美学的思考娓娓道来。她写“归处”如何从一句“红泥小火炉”中找到冬日茶会的灵感,写如何依据古画复原“隔座送钩春酒暖”的宴饮游戏……学术的考据退为故事的底蕴,文化的深度化为了可感知的温度。
当她将改好的稿件发给编辑后,很快收到了回复:“秦老师,这篇稿子太棒了!既有高度,又有温度,这正是我们想要的文章!”
秦望舒看着邮件,清冷的脸上露出一丝释然的笑意。她发现,走向大众并非放弃学术,而是让学术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星火交织
夜晚,贾长安在东海酒店的房间里,接到了苏青瓷的视频电话。屏幕里,她听着他讲述课堂上的碰撞,眼神温柔而带着笑意。唐乐知和秦望舒也先后在内部沟通群里,简要汇报了各自的进展与突破。
虽然身处三地,面临不同的挑战,但通过电波,他们的心依然紧密相连。贾长安看着屏幕上苏青瓷沉静的容颜,听着伙伴们成长的声音,心中充满了力量。他知道,这次的暂时分离,不是为了疏远,而是为了让“归处”的根系,扎得更深,触角伸得更远。
三线并进,星火各自闪耀,却又彼此映照,共同勾勒着“归处”更加丰富和充满可能性的未来图景。
喜欢归处是长安请大家收藏:(m.20xs.org)归处是长安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