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之夜”的成功,如同给“归处”注入了一剂强效的兴奋剂。订单持续爆满,媒体采访应接不暇,各种合作邀约雪片般飞来。走在民宿里,都能感受到一种与以往不同的、略显浮躁的空气。成功的光环,在带来荣耀的同时,也悄然映照出一些曾被艰辛所掩盖的暗角。
成功的副作用
最先显现问题的是前台和客房服务。一位入住多年的老客人私下向苏青瓷反映,感觉最近的服务“没那么熨帖了”。细究之下,发现是新来的几位年轻员工,在面对客人时,言语间不自觉地带上了几分“我们可是网红打卡地”的优越感,少了从前那种发自内心的谦和与细致。客房里,一些原本需要手工精心打理的细节,比如插花的造型、欢迎水果的摆放,也因追求效率而变得有些模式化,失了灵动。
更让苏青瓷忧心的是,在一次关于非遗课程优化的内部讨论会上,当秦望舒提出需要更深入地研读文献、甚至邀请更资深的学者进行指导时,负责课程落地的年轻主管小杨,虽然表面上应承,眼神里却闪过一丝不以为然。“秦老师,我觉得我们现在这套流程已经很成熟了,客人反馈也很好。再做那么深的研究,投入产出比是不是太低了?我们现在应该把精力更多放在营销和扩张上。”
这番言论让秦望舒蹙紧了眉头,也让在场的贾长安心中一沉。小杨是团队里的后起之秀,能力强,有冲劲,但他的想法,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部分员工在成功后的心态变化——开始追求“效率”和“规模”,而对需要慢工出细活的“深度”和“匠心”产生了怠惰。
甚至连唐乐知也遇到了一些小麻烦。她发现手下的内容团队,最近策划的推广方案,越来越偏向于追逐网络热点和制造噱头,对于如何更扎实地传递“归处”的文化内核,反而有些忽视了。当她提出修改意见时,得到的反馈是:“乐知姐,现在流量为王,我们得跟上节奏。”
这些看似微小的变化,如同平静湖面下涌动的暗流,预示着团队凝聚力和核心价值观念正受到冲击。
定锚之举
贾长安和苏青瓷敏锐地察觉到了这股危险的倾向。他们没有立刻召开大会进行说教,而是选择了一种更潜移默化,却也更具力量的方式。
一天傍晚,贾长安让唐乐知通知所有不当值的员工,到最大的那间茶室集合,没有说明具体事宜。当员工们带着些许好奇和猜测到来时,发现茶室前方的投影幕布已经放下,贾长安和苏青瓷站在前面,旁边还坐着秦望舒和几位在“归处”工作多年的老师傅。
没有激昂的动员,贾长安只是平静地开口:“今天叫大家来,不看数据,不谈发展,我们……看几张老照片,听几个老故事。”
幕布上亮起的,是“归处”刚开业时的影像。那时院子还有些破败,设施简陋,客人寥寥。照片里的贾长安、苏青瓷和早期员工,穿着朴素,脸上带着创业初期特有的青涩和疲惫,但眼神明亮,围在一起吃盒饭,讨论方案到深夜。
接着,是唐乐知刚来时,因为父亲债务被追上门,躲在房间里哭泣,被苏青瓷耐心安慰的照片。
还有秦望舒在灯下,为了一个历史细节,翻阅大量古籍,密密麻麻写满笔记的手稿照片。
以及那位保洁王姐,在无数个清晨,细心擦拭每一件器物,将庭院打扫得一尘不染的背影。
苏青瓷接过话头,声音柔和却带着穿透力,她指着那些照片,讲述着背后的故事——讲述创业的艰难,讲述如何一点一滴建立起“归处”的口碑,讲述如何因为对文化的共同热爱和对“家”的守护信念,大家才聚在一起,度过了林薇带来的那次几乎灭顶的危机。
“我们之所以能走到今天,能被这么多人认可,”苏青瓷的目光扫过在场每一张年轻或不再年轻的面孔,“不是因为我们有多聪明,多有背景,而是因为我们始终记得我们为什么出发。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一间客房、一顿饭、一堂课,我们提供的,是一份能够安顿身心的‘归属感’,是一种对美好生活方式的探索和呈现。这份‘归属感’和‘美好’,来自于我们对每一个细节的敬畏,对每一位客人的真诚,对我们所传承的文化的那份近乎固执的坚守。”
她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深沉:“如果因为现在的这一点点成绩,我们就开始浮躁,开始轻视那些最基础、也最核心的东西,开始为了所谓的‘效率’和‘规模’而放弃我们的‘魂’,那么,‘归处’就不再是‘归处’,它很快就会变成无数个昙花一现的‘网红’之一,然后被遗忘。我们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将失去意义。”
贾长安最后开口,没有讲大道理,只是看着大家,沉声问了一个问题:“大家想一想,你们是希望‘归处’成为一个很快就能开遍全国,但可能很快也就被人忘记的连锁品牌,还是希望它成为一个哪怕只在西安,也能因为它的独特、它的温度、它的坚守,而被人们长久记住、真心喜爱的‘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归处是长安请大家收藏:(m.20xs.org)归处是长安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