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顿了顿,鼠标移向科技行业适配模块:“而对于科技公司,模型单独设计了‘技术-市场双轮驱动’评估体系,用核心技术专利数量、专利转化率、用户月均增长曲线这三项指标,替代了从业年限要求。附录三有具体案例:去年我们投资的星途科技,创始人林舟才三十岁,但团队手握十二项发明专利,其中三项已实现产业化,用户半年内从十万增长到两百万,模型最终给出A类投资评级。根据实战结果,这笔投资的回报率超过了120%。”
李建业翻到附录三,对照着案例数据和模型评分细则看了两分钟,指尖在纸上轻轻敲了敲,没再追问——答案挑不出半点毛病。
就在这时,罗大瑞的声音再次响起,像一把冰冷的手术刀精准切入:“翻到第七十九页,你的风险应对方案里提了‘止损线动态调整机制’,我看了计算公式,里面只纳入了标的自身的财务杠杆系数和行业波动率,完全没考虑宏观经济波动系数。去年震油州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整个能源板块连带制造业崩盘,要是用你的模型,怎么应对这种系统性风险?总不能靠运气吧?”
这话直指核心。系统性风险是所有量化模型的噩梦,多少资深分析师都栽在“宏观黑天鹅”手里。王伯庸原本正低头翻论文,此刻也抬了抬眼,金边眼镜后的目光透着审视。
牛大力迎上罗大瑞的视线,那双冰冷的眸子里,竟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期待他语塞,期待他露出“本科生果然考虑不周”的破绽。
他反而稳了稳心神,将笔记本电脑转向评审席:“罗教授,模型内置了实时宏观数据接口,对接的是帝国经济协调部数据司、金融管理部市场司的官方数据库,每小时自动更新一次。我们设定了两个触发阈值:当CPI同比涨幅超过3%,或基准利率调整幅度大于0.5个百分点时,系统会自动启动宏观系数校准。”
屏幕上跳出震油州风险爆发前的后台数据记录,红色的预警线格外醒目:“去年震油州事件爆发前一周,CPI涨幅达到3.2%,帝国金融管理部同步下调基准利率0.75个百分点,模型立刻触发校准,将高杠杆制造业标的的止损线从15%下调至8%,同时自动减持能源关联度超过60%的持仓。一周后风险爆发时,我们的组合回撤仅4.3%,远低于行业平均的18.7%。”
数据流滚动得清晰明了,张美玲凑近看了两眼,轻声跟王伯庸交流:“数据时序很完整,校准逻辑也通顺,不像编的。”王伯庸微微颔首,没说话,但眼神里的审视淡了些。
罗大瑞的脸色没变化,金笔在笔记本上划出一道粗重的黑线,刺耳的摩擦声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格外清晰:“理论听起来很完美,但我得提醒你,本科生做实战模型,最容易陷入‘幸存者偏差’——你只挑了赚钱的案例,没算过那些被你筛掉的标的里,有多少后来涨成了黑马吧?你怎么证明这些收益是模型的功劳,不是你运气好,刚好踩中了几个风口?”
这话像一块巨石砸进静水,瞬间激起千层浪。会议室里彻底安静下来,连周教授都停下了笔——这正是学术圈对“实战派”最常见的嘲讽:没有理论支撑的成功,都是运气。罗大瑞显然等着看他窘迫,嘴角甚至勾起了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
牛大力知道,这是场硬仗,躲不过去。他从资料袋里取出一份厚实的打印文件,起身逐一分发给五位评审:“这是风氏投资过去三年的投资组合对比表,左边是公司原有策略,右边是我的模型策略。我们做了严格的对照实验:相同的初始资金规模,都是五千万;相同的行业配比,科技、制造、消费各占三分之一;相同的持仓周期,每笔投资持有六个月以上。”
他指向表格里的两条曲线:“红线是原有策略,年化收益率18.3%,最大回撤22.5%;蓝线是我的模型策略,年化收益率45.5%,最大回撤8.4%——模型比原有策略年化收益率高出27.2个百分点,最大回撤低14.1个百分点。如果是运气,三年时间,二十八笔交易,总不能次次都运气好吧?”
王伯庸推了推眼镜,指尖在表格上沿着数据点滑动,突然开口:“数据做得很规整,但有个问题:这些参数是事前设定的,还是事后拟合的?很多所谓的‘实战模型’,都是用过去的数据反推参数,看起来漂亮,一到实时交易就失灵。”
“王教授可以现场测试。”牛大力立刻回应,从口袋里掏出一个银色U盘递过去,“这里面有三家未公开融资的初创公司完整数据,包括财务报表、专利文件、用户数据,都是上周刚拿到的一手资料,模型没见过这些数据。您可以亲自操作,让模型自动生成投资评级和操作建议,再对比您所在机构的内部评估报告——我知道您是‘智投研究院’的特邀顾问,这三家公司,研究院应该有备案。”
他的坦然让王伯庸愣了一下,随即接过U盘插进电脑。会议室里只剩下鼠标点击声和王伯庸敲击键盘的声音,每个人的目光都落在他的电脑屏幕上,连罗大瑞都往前坐了坐。
喜欢圣武帝国之伪草根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圣武帝国之伪草根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