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份来自K的内部会议纪要,像一块烧红的烙铁,握在手里烫手,却也是反击的利器。林晓没有立刻将其公之于众,那是最愚蠢的同归于尽。她需要更精妙的时机和方式。
第二天,瑞科研究院主办的“神经接口技术伦理与融资环境”闭门研讨会如期举行。与会者除了受邀的专家学者,证监会也派了两位处长级别的官员旁听,其中一位姓刘的处长,恰好是与陆振坤在草案问题上存在分歧的官员之一。
研讨会气氛热烈,讨论聚焦于如何在鼓励创新与控制风险之间找到平衡。林晓作为主办方代表之一,发言条理清晰,既阐述了“方舟”及“启明”项目的技术原理和伦理审查机制,也客观分析了过于严苛的融资监管可能对前沿科技发展造成的桎梏。
她的发言有理有据,数据翔实,姿态不卑不亢,赢得了不少学者的点头认可。那位刘处长在自由讨论环节,也主动就草案中几条争议条款的“可操作性”提出了疑问,语气中透着对陆振坤激进做法的不以为然。
林晓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信号。她没有直接附和刘处长,而是从行业整体发展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了过度监管可能带来的连锁负面影响,言辞恳切,逻辑严密。
研讨会结束后,林晓主动与刘处长交换了联系方式,表示希望以后能多向监管部门请教。刘处长态度客气,但并未多言。
种子已经播下,林晓不急。她知道,对于刘处长这样的体制内官员,贸然接近或提供“证据”只会引起警惕。她需要等待一个更自然的契机。
然而,对手的动作比她预想的更快。
研讨会结束不到四十八小时,一份匿名的“举报材料”突然出现在了几家主流财经媒体和几个有影响力的自媒体人的邮箱里。材料直指林晓,内容极具煽动性——不仅再次翻炒她“Siren”和“幽灵”的身份,还“揭露”她利用与程煜的“特殊关系”,在瑞科内部排除异己、打压同事(隐晦指向李峰和赵经理),甚至暗示她在“启明”项目招标过程中可能存在“利益输送”。
材料真假掺半,将她的个人经历与职场行为恶意关联,用心极其险恶。更麻烦的是,这次爆料选择了公众舆论场,而非之前的内部调查,显然是打算利用公众情绪,从外部施压,彻底搞臭她的个人声誉,进而动摇她在瑞科和“方舟”项目中的地位。
舆论迅速发酵。“双面娇娃”、“靠身体上位的格斗女王”、“瑞科妲己”等充满恶意的标签开始在网络蔓延。一些不明真相的网友被煽动,跑到瑞科官方社交媒体账号下留言质疑。
“林总,公关部建议您暂时回避,由集团出面统一回应。”周岚第一时间向林晓汇报,语气担忧。
“回避解决不了问题。”林晓看着屏幕上那些不堪入目的评论,脸色冰冷。这一次,对方直接攻击她的个人道德和职业操守,比之前的任何手段都更下作,也更有效。一旦她被贴上这样的标签,即使后续澄清,污点也难以完全洗刷。
程煜的电话打了过来,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看到了?”
“嗯。”林晓应道。
“陆振坤的手笔,或者是他背后的人。他们等不及了。”程煜语气森冷,“你想怎么做?”
林晓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开始聚集的少数几家媒体记者,眼神锐利如刀:“他们想用舆论逼死我,那我就用舆论反杀回去。”
“你有把握?”程煜问。
“那份会议纪要,该派上用场了。”林晓深吸一口气,“但不是直接抛出去。我需要一个引爆点,一个能让舆论瞬间反转的契机。”
她脑中飞快地构思着计划。直接公布会议纪要,虽然能打击陆振坤,但可能被对方反咬是伪造,或者将水搅浑,而且无法完全洗刷她个人身上的污水。她需要将陆振坤利用职权为星轨资本打压竞争对手的行为,与这次针对她的恶意诽谤直接联系起来,让公众看清这是一场有预谋的、卑劣的商业陷害。
“王瀚,”林晓立刻想到了那位资深媒体人,“他之前主动递过话,或许可以合作。”
她让周岚立刻联系王瀚,表达了希望进行一次“非正式沟通”的意愿。王瀚很快回复,同意在她安排的一个隐蔽地点见面。
见面后,林晓没有拐弯抹角,直接将那份内部会议纪要的复印件(隐去了最敏感的来源信息)推到了王瀚面前,同时还有她整理的、关于陆振坤与星轨资本关联的间接证据链。
“王老师,有人想用最下作的方式毁掉我,以及‘方舟’项目。”林晓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我不想坐以待毙。这份材料,足以证明证监会内部有人与资本勾结,试图用不合理的监管手段打压本土科技创新企业。而针对我的诽谤,正是他们计划的一部分,目的是扫清障碍。”
王瀚仔细翻看着材料,脸色越来越凝重。他是资深媒体人,一眼就看出了这份内部纪要的价值和爆炸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下班后,我判若两人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下班后,我判若两人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