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的百姓们也纷纷围了过来,有抱着孩子的妇人,有扛着锄头的青壮年,还有跟着大人来看热闹的孩童。他们脸上都带着淳朴而喜悦的笑容,七嘴八舌地诉说着水库带来的好处:“是啊,陛下,去年大旱,别处的庄稼都枯死了,就我们这儿的稻田浇上了水库的水,收成一点没减!”“这堤坝可太管用了,今年雨季那么大的雨,我们睡得可踏实了,再也不用半夜起来逃难了!”“现在我们不仅能吃饱饭,还能把多余的粮食卖掉,给孩子买笔墨纸砚,送他们去蒙学读书!”
老农拉着萧玦与苏清鸢的手,执意要带他们去自家的田埂看看。“陛下、娘娘,你们一定要去看看我的稻田,看看这水库浇出来的粮食,到底有多饱满!”
一行人跟着老农穿过田埂,脚下的泥土松软湿润,散发着稻香。老农的稻田就在水库附近,金黄的稻穗长得格外粗壮,沉甸甸地压弯了禾秆,几乎要垂到地面。老农弯腰摘下一穗稻谷,小心翼翼地剥开稻壳,露出饱满晶莹的米粒,递到萧玦面前:“陛下,您看这稻穗,每一粒都这么饱满!今年一亩地能收六石,比水库建成前翻了一倍还多!”
他又指着整片稻田,脸上满是自豪:“我家有三亩田,以前最好的年成一亩地也就能收两石多,够一家人糊口就不错了。现在一亩地收六石,三亩地就是十八石,除了自家吃的,还能卖十二石,能换不少钱呢!我们用这些钱给家里添了新衣服、新家具,还送孙子去了蒙学,这都是托陛下和娘娘的福啊!”
萧玦看着老农手中饱满的米粒,又望向眼前这片金黄的稻田,眼中满是欣慰。他转头对苏清鸢说道:“当年承泽提出修水库时,我虽认同他的远见,却也担心工程浩大、耗费甚多,如今看来,所有的投入都值了。百姓能安居乐业,粮食能连年丰收,这就是最实在的回报。”
苏清鸢点点头,眼中满是动容:“是啊,百姓的好日子,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当年泽儿在灾区看到百姓们的担忧,心中便想着为他们谋划长远,这份初心难能可贵。如今这水库不仅解决了洪涝干旱的问题,还带动了百姓增收,真是一举多得。”
“陛下、娘娘,快到我家坐坐,喝杯热茶!”老农热情地邀请道,“我老婆子在家蒸了新收的玉米饼,还有刚挖的莲藕,你们一定要尝尝!”
周围的百姓们也纷纷附和:“陛下、娘娘,去我家吧!我家杀了鸡!”“去我家,我家有新酿的米酒!”
萧玦与苏清鸢盛情难却,便跟着老农来到了他家。老农的家就在田边不远处,是一座崭新的青砖瓦房,院子里干净整洁,墙角堆着金灿灿的玉米串,屋檐下挂着一串串红辣椒,透着富足的气息。老农的妻子早已迎在门口,见到帝后二人,连忙躬身行礼,脸上满是淳朴的笑容。
走进屋里,桌上早已摆好了热气腾腾的玉米饼、清炒莲藕、煮鸡蛋,还有一碗香喷喷的小米粥。“陛下、娘娘,没什么好东西招待你们,都是自家种的、自家做的,你们千万别嫌弃。”老农的妻子不好意思地说道。
萧玦拿起一块玉米饼,咬了一口,玉米的清香与甜味在口中蔓延开来,格外香甜。“好吃!比京城的糕点还好吃!”他笑着说道。
苏清鸢也尝了一口清炒莲藕,脆嫩爽口,带着淡淡的清甜。“嫂子的手艺真好,这莲藕真新鲜。”
老农坐在一旁,看着帝后二人吃得香甜,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他说道:“陛下、娘娘,我们现在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以前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玉米饼,现在顿顿都能吃饱吃好;以前住的是土坯房,一到下雨天就漏雨,现在住的是青砖瓦房,又宽敞又结实;以前孩子没钱上学,只能跟着大人下地干活,现在村里的蒙学建起来了,家家户户都能送孩子去读书。这一切,都是陛下和娘娘给我们带来的!”
萧玦放下手中的玉米饼,语气诚恳地说道:“老人家,这不是朕和娘娘一个人的功劳。是朝廷与百姓齐心协力,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当年修水库、建堤坝,离不开百姓们的辛勤付出;如今粮食丰收、生活富足,更离不开你们的辛勤劳作。国家是百姓的国家,百姓过得好,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苏清鸢补充道:“以后,朝廷还会继续完善水利设施,推广高产作物和先进的种植技术,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水库的湖面上,波光粼粼,格外动人。萧玦与苏清鸢告别了老农一家和百姓们,踏上了返回京城的路途。马车缓缓驶离,苏清鸢再次掀开车帘,望着远处的水库与稻田,望着百姓们脸上幸福的笑容,心中满是安宁与欣慰。
六年前的洪涝灾害,曾让这里的百姓陷入绝境;而六年后的今天,水库与堤坝不仅挡住了洪水与干旱,更撑起了百姓们的幸福生活。这份由少年太子的远见、朝廷的支持与百姓的辛劳共同铸就的成果,正是景和盛世最生动的注脚。
景和十三年秋的山东之行,如同一颗饱满的谷穗,沉甸甸地藏在了帝后二人的心中。这里的丰收,是百姓的丰收,是国家的丰收,更是“以民为本”理念的丰收。而这份丰收的期盼,终将在大靖的每一寸土地上生根发芽,让景和盛世的光芒,永远照耀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大地。
喜欢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请大家收藏:(m.20xs.org)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