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天,武正字回家后正打算去回访邓质夫,不料这时有人送来了一张请帖,说是翰林院的高老爷请他当天去作陪。
武正字对来送请帖的人说:“我先去回访个客人,马上就来,你先回去跟高老爷说一声。”送请帖的人说:“我家老爷让我给您带个话,这次请的是浙江的万老爷,他俩以前结拜过。这次请您来,也是想让您和迟老爷跟万老爷见见面,另外还有我家老爷的亲家秦老爷也会过去。”武正字一听迟衡山也去,就勉强答应了。然后他就去回访邓质夫,结果没碰上。下午的时候,高府接连派人来请了两次,武正字才动身前往。到了高府,他跟高翰林见了面,接着又见到了施御史和秦中书。几人正喝着茶聊着天,迟衡山就到了。高翰林让管家再去催万老爷,还跟施御史夸起了万中书,他说:“这位姓万的朋友,是浙江特别有本事的人,字写得特别漂亮。二十年前我还是秀才的时候,在扬州认识了他,那会儿他也是秀才,但做事风格就和别人不一样。当时扬州做盐生意的那些大老板,都不敢小瞧他,他在那儿可比我混得风光多了。后来我进京之后,慢慢地就跟他没了联系。前几天他从京城回来,说已经从序班当上了中书,以后就和我亲家秦老爷是同事了。”秦中书笑着说:“既然是我同事,怎么能让你请客呢?明天一定请到我家去。”正说着话呢,万中书就到了,还让人递上了名帖。高翰林则是站在厅前台阶下,恭恭敬敬地等着,还让管家去准备轿子、开门。万中书下了轿子,就快步上前,和大家行礼、坐下,然后说道:“承蒙老先生邀请,在下实在不敢当。我也一直想借着喝酒的氛围,和您叙叙这二十年没见的情谊。就是不知道今天除了我,还有没有别的客人?”高翰林说:“今天没别的外人,就施御史、我亲家秦中书,还有本地的两位文化人,一位姓武,一位姓迟,这会儿正在西厅坐着呢。”万中书马上说:“那快请他们过来见个面。”说罢,管家就去请人了,不多时,武正字、迟衡山等四位客人就都来到了正厅,然后互相见了面。施御史介绍说:“高老先生请我们来陪您。”万中书客气道:“我二十年前在扬州见过高老先生,那会儿高老先生还没考中举人,但他气度不凡,我一看就知道以后肯定能成为朝廷栋梁。后来高老先生考中举人进了京,我却是四处奔波,一直没机会在京城碰面。去年我进京的时候,本想着能见一面,却没想到高老先生已经辞官在家休养了。所以这次在扬州办完事,就特意绕路来和您聚一聚。这次运气真好,还能跟各位先生交流交流。”秦中书好奇地问:“您这中书的职位,什么时候能补上实缺?这次出京又是为啥?”万中书解释说:“要当上中书,进士和监生是两条路子。我是靠办事的职衔当上的,这辈子估计也就这样了,想升到翰林学士,肯定没指望了。现在想得到个实缺,特别难。”秦中书说:“当了职衔却没实缺,那还不如不当呢。”
万中书听罢,就不再接着刚才的话题聊了,转头就对武正字和迟衡山说:“二位先生这么有才华,却一直没得到重用,以后肯定会在年纪大的时候干出一番大事业。像我这种靠别的途径谋到职位的,根本不算什么本事,说到底,还是得通过科举正儿八经地考出来才行。”迟衡山谦虚地说:“我们俩没什么本事,哪比得上老先生您这么有大才能的老师呢!”武正字也说:“高老先生本来就和您是结拜兄弟,以后肯定都能有大出息。”
几人正说着,就有仆人过来请他们去西厅吃饭。高翰林说:“咱们先吃点便饭,吃完咱们再慢慢聊。”等众人在西厅吃完饭,高翰林就让管家打开花园门,并邀请大家进去逛逛。随后,众人就从西厅右边的月亮门进去,穿过一道长长的粉墙,又从墙角的一扇小门进入,映入眼帘的是一条走廊。沿着走廊往东走,下了几级石子台阶,就能看到一片兰花圃。这会儿天气暖和,兰花正开得艳丽。前方的石山和石屏,都是人工堆砌而成的。山上还有座小亭子,看起来能坐下三四个人的样子。石屏旁边还放着两个瓷凳,石屏后面种着上百竿竹子。竹子后面隐约可见一排矮矮的朱红栏杆,栏杆里面围着一些还没开花的芍药。
高翰林就拉着万中书的手,一边说悄悄话,一边往亭子里走去。施御史和秦中书则是随意地坐在石屏下面休息。迟衡山和武正字慢悠悠地穿过竹林,走到芍药栏旁边。迟衡山对武正字说:“这园子看着还算干净整洁,就是树少了点。”武正字也感慨道:“前人说过,园林里的亭子、池塘就好比官位,运气来了就能得到;而树木就像人的气节名声,平时不修养积累,是没办法拥有的。”
两人正说着,就看见高翰林和万中书从亭子里走了下来,高翰林开口说:“去年在庄濯江家里拜读过武先生写的《红芍药》诗,这不,又到芍药开花的时候了。”武正字则是感叹时间过得可是真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儒林外史大白话请大家收藏:(m.20xs.org)儒林外史大白话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