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文卿听得心里一阵难受,就犹豫着说:“我倒有个主意,就是不知道当说不当说。”倪老爷子赶紧说:“有话直说,客气啥!”鲍文卿刚要开口,又缩了回去:“算了,说了怕您不高兴。”倪老爷子急了:“这是哪儿的话!你说啥我都不怪你!”
鲍文卿这才鼓起勇气,说道:“老爷子,要是您真打算卖小儿子,卖到外地去,跟之前那几个孩子一样,以后想见都难。我今年四十多了,就一个女儿,一直想要个儿子却没有。您要是不嫌弃我是唱戏的,就把小儿子过继给我,我给您二十两银子,保证把他养大。平常过节,孩子也能回来看看您;以后您日子好起来了,我再把孩子送回来,您看行不?”
倪老爷子一听,就激动地说:“那敢情好啊!这是我小儿子的福气!我怎么会不愿意呢?不过孩子给了你养,我哪能再要你的钱呢!”鲍文卿却坚持道:“您这说的啥话!钱是一定要给的!”说完这事,两人就又喝了会儿酒,然后才结了账,趁着天没黑,倪老爷子就回家了。
鲍文卿回去跟老婆一说这事,老婆也挺乐意。第二天一早,倪老爷子就来接着修乐器,见到鲍文卿就说:“昨天商量的事儿,我回去跟老伴说了,她也特别感激。咱就这么定了,挑个好日子,我带孩子来过继!”鲍文卿高兴坏了,从这以后,两人就以亲家相称了。
几天之后,鲍文卿在家里摆了一桌酒席,专门请倪老爷子过来。倪老爷子带着小儿子就一块儿来了,还要正式写份过继文书。写文书得有见证人,鲍文卿就请了住在他家左边、开绒线店的张国重,还有住在他家右边、开香蜡店的王羽秋,两个邻居也都到齐了。
过继文书上是这么写的:“我叫倪霜峰,现在因为家里穷的实在揭不开锅了,经过和老伴儿的商量后,愿意把自己的小儿子倪廷玺,过继给鲍文卿当义子。孩子今年十六岁,过继后改名叫鲍廷玺。以后孩子长大、娶媳妇这些事儿,都由鲍文卿负责。过继这事,双方都没意见。要是以后有个天灾人祸的,就听天由命。为了留个凭证,现在特意写下这份文书。嘉靖十六年十月初一日,立文书人:倪霜峰,见证人:张国重、王羽秋。”
写完文书后,大家就在上面签字画押。鲍文卿当场就拿出二十两银子交给了倪老爷子,倪老爷子拿了钱就回家了。鲍文卿又好好感谢了一番帮忙见证的邻居们。从这以后,两家人就经常走动。
倪廷玺改名叫鲍廷玺后,就变得特别机灵懂事。鲍文卿想着他以前也是正经读书人家的孩子,就没舍得让他学唱戏,所以就送他去读了两年书,后来就让他帮忙管理戏班子的大小事务。鲍廷玺十八岁那年,倪老爷子去世了,鲍文卿又拿出几十两银子,帮着操办丧事。他自己跑去哭了好几场,还让鲍廷玺穿上丧服,给倪老爷子送终下葬。
从那以后,鲍廷玺办事是越来越靠谱,成了鲍文卿的得力助手。不过鲍廷玺的继母不太喜欢他,觉得他是抱养来的孩子,就更疼自己的亲生女儿和女婿。可鲍文卿不这么想,他觉得鲍廷玺虽然不是亲生的,但也是正经人家的孩子,甚至比对亲生孩子还要疼爱。平时喝茶喝酒,他都带着鲍廷玺;出去谈生意,也把他带在身边,让他跟着赚点钱,添置些新衣服、鞋子。鲍文卿还盘算着,要赶紧给鲍廷玺找个好媳妇,成个家。
有天早上,鲍文卿正打算带着鲍廷玺出门,就看见门口来了个人,来人骑着一匹骡子,到了门口就从骡子上下来进了屋。鲍文卿认出这人是天长县杜老爷家的管家邵师傅,赶忙就问:“邵大爷,您啥时候过江来的?”邵管家说:“这次专门过江来找鲍师傅您。”
鲍文卿就跟他作揖行礼,也让儿子鲍廷玺给邵管家作揖,然后请他坐下,打水给他洗脸,又端上茶水。喝茶的时候,鲍文卿问:“我记得杜老爷家老太太这一两年该满七十岁了,您来是要定戏的吧?杜老爷在府上一切都好吧?”邵管家笑着说:“我就是为这事来的。老爷吩咐要定二十场戏。鲍师傅,你家有戏班子吗?有的话,就请你家班子过去演。”鲍文卿说:“我家现在有个小戏班子,肯定得去好好伺候。就是不知道啥时候出发?”邵管家说:“下个月就走。”
说完,邵管家就让跟着骡子的人把行李搬进了屋里,然后把骡子打发回去了。接着,邵管家就从行李卷里掏出一封银子递给鲍文卿,还说:“这是五十两定金,鲍师傅你先收着,剩下的钱,等戏班子到了再付。”鲍文卿收下银子,当晚就准备了丰盛的酒席,大鱼大肉的,留邵管家吃喝到半夜。
到了第二天,邵管家就上街买东西,买了四五天后,雇了牲口就先过江回去了。鲍文卿也开始收拾行装,然后就带着鲍廷玺,领着戏班子前往天长县杜府唱戏。这一去就演了四十多天,回来的时候,足足赚了一百多两银子。父子俩一路上都念叨着杜府的好,对杜府的恩情感激不尽。戏班子里十几个小戏子,每个人还另外得到杜府老太太赏赐的一件棉袄和一双鞋袜。小戏子们的家长知道后,也特别感动,都跑来感谢鲍文卿。在这之后,鲍文卿还是带着戏班子在南京城里继续演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儒林外史大白话请大家收藏:(m.20xs.org)儒林外史大白话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