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监十七年(公元518年,戊戌年)
春天正月甲子日,北魏封氐族首领杨定为阴平王。
北魏秦州的羌人反叛。
二月癸巳日,安成康王萧秀去世。萧秀虽然和梁武帝是平民时的兄弟,但成为君臣之后,他小心谨慎、敬畏的态度,比那些关系疏远、地位低下的臣子还要厉害,梁武帝因此越发觉得他贤能。萧秀和弟弟始兴王萧憺特别友爱,萧憺长期担任荆州刺史,常常把自己的俸禄分一半给萧秀,萧秀坦然接受,也不觉得多了不好意思。
甲辰日,梁朝大赦天下。
己酉日,北魏大赦天下,改年号为神龟。
北魏东益州的氐人反叛。
北魏皇帝接见柔然的使者,责备他们藩国礼仪不周到,商议要依照汉朝对待匈奴的旧例,派使者回访。司农少卿张伦上表,认为:“太祖开创帝业,每天都忙不过来,所以才让柔然这小子在一方游荡。这也是因为中原地区多有忧患,重视华夏事务而对夷狄之事有所放松。高祖当时致力于向南发展,没时间北伐。世宗遵循先帝遗志,对于柔然使者的到来,只接受他们的朝见而不回复。当时认为圣明的皇帝统治天下,国家富强、兵力强盛,对于与敌国交往的礼仪,有什么可害怕而不敢做的,又有什么需求而一定要去做呢!现在柔然虽然仰慕我们的德行而来,但也是想看看我们的强弱;如果让朝廷使者奉命到柔然王庭,与他们称兄道弟,恐怕不符合祖宗的本意。如果事情实在不得已,应该下诏书,向他们展示上下的礼仪规范,命令宰臣写信,向他们说明归顺的道理,观察他们的态度,再慢慢用恩威来决定如何对待他们,这样王者的体统就端正了。怎么能因为柔然等戎狄的势力有所变化,就马上损害国家的礼仪制度呢!”皇帝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张伦是张白泽的儿子。
三月辛未日,北魏灵寿武敬公于忠去世。
北魏南秦州的氐人反叛。朝廷派龙骧将军崔袭持符节去劝谕他们。
夏天四月丁酉日,北魏秦文宣公胡国珍去世,朝廷追赠他假黄钺、相国、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师,封号为太上秦公,加赐九锡,用特殊的礼仪安葬他,赠送丧服和仪仗护卫,待遇极其优厚。又把太后母亲皇甫氏的灵柩迎来,与胡国珍合葬,称皇甫氏为太上秦孝穆君。谏议大夫常山人张普惠认为,前代皇后的父亲没有称“太上”的,“太上”这个名号不能用于臣子,他到宫门前上疏陈述自己的看法,皇帝身边的人都不敢为他通报。正好胡家在挖墓穴时,下面有块大石头,张普惠于是秘密上表,认为:“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没有两个君主,‘太上’这个称呼是因为有‘上’才产生的,皇太后称‘令’是延续皇帝的‘敕’以向下传达旨意,大概是遵循妇人三从的道理,就像周武王时的文母,能位列辅佐武王的十位贤能之人当中,现在司徒(胡国珍)称‘太上’,恐怕违背了延续皇帝敕令的本意。孔子说:‘一定要名正言顺啊!’最近选墓地定吉兆,却因为这块石头而改变占卜结果,这或许是天地神灵在以此发出重要警示,启发圣上的情思。希望能停止使用这个冒犯君上的名号,以祈求上天的福佑。”太后于是亲自到胡国珍的宅邸,召集五品以上官员广泛讨论。王公大臣们都迎合太后的心意,争相诘问刁难张普惠;但张普惠随机应变,进行辨析,没人能让他屈服。太后派元叉向张普惠传达旨意说:“我这么做,是出于孝子的心意。你所陈述的,是忠臣的道理。各位大臣已经有了决议,你不能强行改变我的想法。以后你有什么见解,不要有顾虑,尽管说出来。”
太后为太上君建造寺庙,其壮丽程度与永宁寺相当。
尚书上奏要恢复征收百姓的绵麻税,张普惠上疏,认为:“高祖废除大斗,不用长尺,更改沉重的秤,是为了爱护百姓、减轻赋税。考虑到国家军队需要绵麻,所以在绢税上增加绵八两,在布税上增加麻十五斤,百姓因为称和尺减小,觉得减少的不止绵麻的价值,所以都乐意缴纳赋税。从那以后,所征收的绢布,逐渐又变得又长又宽,百姓哀怨之声,朝野都能听到。宰辅大臣不追究根源在于布幅加宽、长度增加,就急忙停止征收绵麻税。不久后尚书又因为国家用度不足,想再次征收。这是丢弃天下的大信,废弃自己已经施行的诏令,重蹈以前的错误,会被后世的史书批评。他们不想想库中有大量的麻,其实是群臣私自侵占了,为什么这么说呢?百姓缴纳的物品,有的一斤多出百铢,没听说有关部门依照法律去治州郡的罪;可要是稍微有点质量不好,就治户主的罪,还连累三长。所以库中的绢布,超过规定尺寸的很多,大臣们领取俸禄,人人都追求绢布又长又宽、厚实,不再有标准限制,也没听说有人因为绢布幅面有多余的尺寸,就要求还给官府的。现在想要恢复征收绵麻税,应当先统一称和尺,明确立下严格的禁令,不许再放任尺寸增加,让天下人知道皇上和太后爱护百姓、珍惜法律到这种程度,那么太和年间的好政策就能在神龟年间再次出现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m.20xs.org)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