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扬提出的几个优化方案,并非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建立在扎实的技术功底和对项目代码、数据的深入分析之上。他没有直接否定项目组前期的努力,而是精准地指出了可以改进的具体路径,甚至现场就几个关键代码段给出了修改示例。
这种务实、高效且极具操作性的风格,迅速赢得了技术团队核心成员的信服。原本弥漫在团队中的焦虑和无力感,被一种“问题可以解决”的清晰目标和具体行动步骤所取代。
讨论变得热烈而富有成效。周扬耐心地解答着每一个技术疑问,用通俗易懂的比喻解释着复杂的原理,没有丝毫的不耐烦。当李哥试探性地提出一个关于材质压缩可能影响画质的担忧时,周扬没有直接反驳,而是调出数据,对比了不同压缩算法下的视觉效果和性能损耗,客观地分析了利弊,最终和李哥一起确定了一个平衡点。
他的专业、耐心和协作精神,像一股温和而坚定的暖流,驱散了技术难题带来的寒意。
林晓晓一直安静地站在外围旁听,虽然大部分技术细节她仍然听不懂,但她能清晰地感受到整个团队氛围的变化。从之前的凝重、互相推诿,到现在的目标一致、积极探讨。而这一切转变的核心,就是那个坐在电脑前,眼神专注、语气平和的年轻工程师。
【他好像……有点厉害。】林晓晓内心由衷地赞叹,【而且,感觉跟他沟通很舒服,没有压力。】
不像面对陆寒州时那种下意识的紧张和敬畏,也不像面对王姐李哥时那种小心翼翼的憋闷,周扬身上有一种让人放松的、纯粹专注于事情本身的气质。
会议(或者说技术讨论)暂告一段落,周扬需要一些时间将讨论出的方案细化,并着手进行初步的代码修改和测试。技术经理和其他几位工程师如同找到了主心骨,簇拥着他去了临时给他安排的工位,继续深入交流。
林晓晓也回到了自己的座位,心情却与早上来时截然不同。虽然她负责的创意方案推进依旧困难重重,但项目核心的技术瓶颈看到了解决的曙光,这让她对整个项目的信心也恢复了不少。
她打开文档,准备重新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看看在技术限制可能被突破的情况下,创意上是否能有更大胆的发挥。
就在这时,内部通讯软件上弹出了一个好友申请。
备注信息很简单:“技术部-周扬”。
林晓晓愣了一下,随即通过了好友申请。
几乎是立刻,周扬的消息就发了过来,依旧是简洁明了的风格:
“林助理,你好。关于技术优化后可能释放的创意空间,有几个点想跟你初步同步一下,方便的时候可以聊几句吗?不会占用太多时间。”
林晓晓有些意外,没想到他会主动来找自己沟通。她连忙回复:“方便的,周工您说。”
周扬发过来几条简短的信息,清晰地概括了优化后预计能提升的性能边界,比如“同屏粒子效果数量可提升约50%”、“复杂材质加载速度预计优化30%”等,并附上了一句话:
“这些提升可能会让之前一些受限于性能的创意构想变得可行。如果你这边有相关的想法,我们可以随时沟通,确保技术方案能更好地支持创意落地。”
他没有居高临下地指点“你们创意该怎么配合技术”,而是用一种平等协作的姿态,主动提供了信息,并表达了配合的意愿。
这种尊重和专业,让一直被孤立和轻视的林晓晓,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被当作真正合作伙伴对待的温暖。
【他……人真好。】林晓晓心里涌起一股感激,【而且,好靠谱。】
像个小太阳一样,驱散了阴霾,带来了切实可行的希望和充满善意的协作。
她认真地回复:“非常感谢周工!这些信息太有用了!我会结合这些边界重新评估之前的方案,有具体想法再及时跟您同步!”
“好的,不客气。”周扬回复了一个简单的微笑表情。
结束了短暂的交流,林晓晓看着屏幕上那几句简短的对话,感觉胸口那股憋闷了许久的郁气,似乎都消散了不少。
尽管王姐和李哥那边依旧态度消极,尽管苏晴的阴影依旧存在,但项目组里,终于有了一个可以正常、专业沟通的同事,而且是一个能力如此强悍、态度如此友善的“外援”。
这一个小小的支点,似乎让她有了继续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她再次看向周扬工位的方向,内心充满了对他的欣赏和感激。
喜欢我的摸鱼心声被顶头上司听见了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的摸鱼心声被顶头上司听见了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