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项目战略升级草案”如同一剂强效的兴奋剂,迅速注入了项目组的血脉,让整个团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重新焕发了活力,甚至比之前更加亢奋和专注。
然而,这份由陆寒州亲手投下的“光辉”,其照耀的范围和产生的效应,却呈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割裂。
以陆寒州为中心,光环璀璨,威望如日中天。
项目组内部的沟通群里,几乎每一句讨论都绕不开那份草案。
“按照陆总草案的指导,技术模块我们应该优先攻克动态环境光影模拟……”
“陆总提出的UGC生态闭环,我认为我们可以从这个切入点开始搭建……”
“陆总对文化内核的把握太精准了,我们市场部之前的思路确实需要彻底扭转……”
“陆总”这两个字,以前代表着权威和距离,如今更添上了一层近乎神话的“天才”色彩。所有人在讨论具体执行细节时,都下意识地以那份草案为绝对圭臬,言必称“陆总指出”、“陆总设想”。之前那些各执一词的争论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高度统一的、对陆寒州战略眼光的绝对信服和崇拜。
赵启明在组织细化讨论时,腰杆挺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直,仿佛分发和执行这份草案,也让他沾染了几分“天才”的荣光。苏晴在参与讨论时,也收敛了许多锋芒,更多是在陆寒州划定的框架内提出建设性意见,不敢再有丝毫偏离。
陆寒州偶尔出现在项目组区域,或者主持简短会议时,所能感受到的敬畏和专注目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
他那本就冷峻的形象,此刻在众人心中,更是镀上了一层“算无遗策”、“高瞻远瞩”的金边。这份草案,无疑将他在项目组,乃至在整个公司的威望,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而以林晓晓为圆心,光环的边缘,阴影愈发浓重。
她依旧坐在那个角落的工位上,周围的气氛却似乎比之前更加“真空”了。
同事们依旧会客气地请她协调会议时间,请她分发文件,请她订餐。但除此之外,再无更多交流。当大家热烈地讨论着如何将“陆总的伟大构想”落地时,没有人会想起询问一下她的看法,哪怕她这个“核心成员”理论上也应该参与其中。
甚至,因为陆寒州的光环过于耀眼,反而更加衬托出她这个“空降兵”的突兀和……无用。
一次小组内部讨论,大家正为某个技术细节争得面红耳赤,都试图证明自己的方案更能完美体现“陆总草案的精神”。林晓晓听着听着,发现其中一个方案可能存在数据负载过高的隐患,这在她之前构思类似技术应用时也考虑过。她犹豫了一下,还是小声插了一句:
“那个……张工,这个算法模型如果同时在线用户过多,会不会导致服务器……”
她的话还没说完,正在阐述方案的张工只是瞥了她一眼,语气平淡地打断:“这个底层架构的承载能力,陆总在草案附注里已经有前瞻性考量,不是我们需要担心的层面。我们要做的是在既定框架内优化执行。”
说完,他便不再看她,继续和另一位技术同事争论起来。
林晓晓剩下的话卡在喉咙里,脸上火辣辣的。
【既定框架……优化执行……】
【所以,我连提出潜在问题的资格都没有了吗?】
【在他们眼里,我大概就和会议室里那盆绿植差不多,偶尔需要浇点水(派活),但绝不会指望它能参与光合作用的讨论。】
她默默地低下头,手指蜷缩起来。
更让她感到无力的是,她甚至无法像之前那样,在内心理直气壮地反驳或吐槽。因为那份被所有人奉为圣经的草案,其核心内容,恰恰源自于她自己的大脑。否定他们的盲目崇拜,某种程度上,就像是在否定她自己。
这种荒诞的割裂感,让她倍感孤独。
她看着那些精英同事们因为理解并执行了草案的某个微小部分而两眼放光,充满了价值实现的激情,而她自己,这个真正孕育了草案灵魂的人,却只能在一旁,像个局外人一样,处理着永无止境的杂务,感受着若有若无的轻视。
仿佛她是误入了天才盛宴的服务生,看着宾客们为大师烹饪的珍馐美味而欢呼,却无人知晓,那道菜的原始食谱,正是她不小心遗落在后厨的、写在一张皱巴巴纸片上的家常想法。
光环效应之下,陆寒州被推上神坛,光芒万丈。
而她,则被那过于强烈的光芒投射出的阴影,笼罩得更深,更难以被人看见。
王姐路过她的工位,放下几份需要归档的文件,顺口说了一句:“晓晓,好好干,跟着陆总的思路走,总能学到东西的。”语气带着一种前辈对后辈的、理所当然的提点。
林晓晓挤出一个笑容,轻声应道:“嗯,我知道,谢谢王姐。”
内心却是一片苦涩的茫然。
【跟着陆总的思路走……】
【可他的思路,不就是……我的思路吗?】
【那我到底……在跟着谁走?我又算是什么呢?】
没有人能回答她这个问题。
她就像一颗被引力捕获的小行星,环绕着那颗突然爆发出超新星般光芒的恒星——陆寒州,身不由己地旋转着,被那耀眼的光辉衬托得愈发黯淡、渺小,且找不到自身存在的确切意义。
喜欢我的摸鱼心声被顶头上司听见了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的摸鱼心声被顶头上司听见了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