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测试明确了能力的空间边界,但陆寒州的科学探究并未止步。
他意识到,影响信息接收质量的,可能不仅仅是物理距离和环境噪音,还有信息源本身的状态。林晓晓的专注度,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变量。
机会在一个周三的下午悄然降临。
陆寒州处理完手头紧急的工作,习惯性地将感知投向那个特定的频道。
出乎意料的是,传入脑海的不再是那些熟悉的、关于工作吐槽、零食渴望或同事八卦的零碎心声,而是一种……截然不同的信息流。
不再是完整的句子,甚至不是连贯的词语。
是色彩。
是构图。
是光线。
是线条。
【……冷色调……钴蓝铺垫……星云边缘需要晕染……】
【……视角再拉远一点……突出孤独感……】
【……这里加一抹暖金……对比……希望?】
【……笔触……要更飘逸……】
这些思维碎片不再以语言形式呈现,更像是一个画家在创作时,脑海中直接流淌出的、关于画面本身的专业术语和直觉感受。它们更加抽象,更加内化,带着一种沉浸式的专注。
陆寒州立刻意识到,林晓晓此刻的状态与平日完全不同。她并非在处理工作,也不是在摸鱼发呆,而是进入了某种高度专注的创作状态——她在画画。
他几乎能通过这些碎片化的心声,“看”到一幅正在她笔下逐渐成型的画作:深邃的宇宙,冰冷的蓝色星云,一点试图冲破孤独的暖色,以及追求飘逸感的笔触。
这与她平时那些活泼甚至有点吵闹的内心OS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当林晓晓沉浸于创作时,她内心与工作相关的吐槽、对周遭环境的感知似乎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纯粹关于美学和技巧的、高度凝练的思维活动。
陆寒州靠在椅背上,没有试图去打断或深究那幅画的具体内容,而是将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分析这种“信号”本身的变化上。
清晰度似乎没有因为内容的抽象而降低,但“可理解性”或者说“可翻译性”却大大下降了。如果他不是事先知道她在画画,可能完全无法理解这些关于色彩和构图的碎片意味着什么。能力的表现形式,似乎随着目标思维内容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形”。
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状态下,他无法像平时那样,轻易获取关于她工作状态、情绪波动或其他日常想法的信息。她的内心世界仿佛竖起了一道无形的屏障,将无关的杂念隔绝在外,只留下与创作相关的核心思维。
这意味着,当林晓晓极度专注于某件事时,他的读心能力在获取其日常信息和情绪反馈方面,某种程度上“失效”了。
或者说,能力依旧存在,但获取到的信息变成了另一种需要专门解读的“专业语言”。
这个发现让陆寒州感到一丝意外,但更多的是一种发现新变量后的研究兴趣。
他打开加密文档,记录下新的观察。
测试五:目标专注度对能力的影响
条件:目标(林晓晓)处于高度专注状态(绘画创作)。
过程:观察并记录目标在深度沉浸于非工作相关创造性活动时的心声内容与形式。
结果:
· 心声内容发生质变:从日常语言化的思维碎片,转变为高度抽象化、专业术语化的创作思维。
· 信息可理解性降低:需要特定领域知识进行解读,无法直接获取其日常情绪或工作相关想法。
· 能力并未完全消失,但表现形式“变形”,针对日常信息的获取渠道暂时性“关闭”或“转化”。
结论:目标的专注度及思维内容性质,显着影响能力的输出信息形态与可用性。当目标沉浸于特定深度思维活动时,能力在获取其表层日常意识方面会暂时“失效”或“受限”。
写完记录,陆寒州的目光若有所思。
他再次确认了林晓晓在绘画方面的才华——那种沉浸在创作中的专业思维,绝非一日之功。这与她在公司里那个略显平庸、甚至有些咸鱼的职场形象,形成了耐人寻味的反差。
能力的边界,不仅仅在于空间,更在于目标自身的意识状态。
这让他对林晓晓有了更立体的认知:她不仅仅是一个提供职场情报和灵感的渠道,她自身也是一个复杂的、拥有独立精神世界和特殊才华的个体。
而这种才华,恰恰能在特定时刻,屏蔽掉他的“监听”。
陆寒州关掉文档,唇边掠过一丝极淡的、难以捉摸的弧度。
这能力的限制,似乎比他想象的还要多一些。
但也正因为这些限制,使得这一切,变得更加……有趣了。
喜欢我的摸鱼心声被顶头上司听见了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的摸鱼心声被顶头上司听见了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