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师傅家回来,林晚心里踏实了许多。后天就能拿到新家具,家里的杂乱很快就能得到改善。她走进屋,目光扫过略显空荡的客厅和卧室,对未来几天家的新模样充满了期待。
不过,眼下还有一件小事让她惦记。昨天做水煮鱼,用大白菜心代替豆芽,虽然味道也不错,但总觉得少了豆芽那份独特的爽脆口感和豆制品特有的清香,算是美中不足。这个季节,服务社根本没有豆芽卖,想吃,只能自己动手。
“干脆自己发点豆芽好了。”林晚心想。这并不难,以前在乡下,看老人们发过,自己也试过几次。
说干就干。她找出一个敞口的、干净的陶盆,又从粮袋里舀出小半碗颗粒饱满的绿豆,仔细挑拣出干瘪坏掉的,然后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将洗净的绿豆倒入陶盆中,加入足量的温水,水量要没过绿豆两指节高。她将陶盆放在厨房避光的角落,让绿豆在温水中慢慢浸泡、苏醒。
“接下来就是每天换水,等着它们发芽了。”林晚拍了拍手,看着浸泡在清水中的绿豆,仿佛已经看到了几天后那一盆白白嫩嫩的豆芽。这种自己动手、创造食材的过程,让她有种特别的满足感,像是在这有限的物质条件下,又开拓出了一片小小的新天地。
处理好豆芽,天色尚早。林晚洗净手,走到书桌前坐下。张主任给的新翻译资料还整齐地放在那里。她展开稿纸,拿起钢笔,深吸一口气,开始沉浸到外文的世界里。
这次翻译的是一篇关于无线电技术的文章,比上一篇通信技术的资料专业性更强,生僻术语更多。她不得不更频繁地查阅那本在集市上淘来的旧技术词典,有时一个复杂的句子需要反复推敲好几遍,才能找到最准确、最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译法。
笔尖在稿纸上沙沙作响,时间在专注中悄然流逝。阳光透过淡蓝色的窗帘,在她专注的侧脸上投下柔和的光影。她时而凝眉思索,时而奋笔疾书,完全沉浸在工作的心流之中。
不知过了多久,一篇艰涩的段落终于被她攻克。她放下笔,轻轻活动了一下有些发酸的手腕和脖颈。目光落在眼前厚厚一叠译稿上,一个念头忽然冒了出来:除了接部队的翻译活儿,是不是还可以尝试向报社或者杂志社投稿呢?
这个年代,报纸和杂志是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重要窗口,对优质稿件的需求应该不小。她翻译的这些技术资料,虽然专业性较强,但如果能找到合适的科普类报刊,将其编译成更通俗易懂的文章,或许会有发表的机会。就算不行,也可以尝试翻译一些国外的生活小品、风土人情之类的短文。
这个想法让她有些兴奋。如果能发表文章,不仅能多一份收入,更是一种社会认可,能让她在这个时代更好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她立刻起身,从抽屉里翻出几张之前买的稿纸和信封。她决定先不告诉韩峥,等有了眉目再说,免得让他空欢喜一场。
选择投稿内容需要慎重。直接投技术译文恐怕不合适,报纸版面有限,更喜欢短小精悍、贴近生活的文章。她想了想,决定编译一篇关于国外家庭节能小窍门的短文,内容实用,篇幅也不长,适合尝试。
说做就做。她重新铺开稿纸,回忆着曾经看过的资料,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开始用流畅的中文编译起来。她注意避免使用过于西化的句式,力求语言朴实亲切,同时又保留了原文的实用性和些许新意。
“……利用阳光晾晒衣物,减少烘干机使用;收集雨水浇灌花草;废旧布料可改制为抹布或收纳袋……”
她写得认真,偶尔停下来斟酌词句,确保既传达了信息,又符合当下的语境和价值观。一篇几百字的小文章,她反复修改了几遍,直到自己觉得满意为止。
接着,她需要找到投稿地址。这个有点麻烦。她记得韩峥带回过几张旧的《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或许上面会有编辑部的地址。她起身在放杂物的角落里翻找了一会儿,果然找到了几张旧报纸。在报眼或者中缝的位置,她仔细寻找,终于找到了《人民日报》文艺副刊部和《中国青年报》知识生活版的投稿地址。
将地址小心翼翼地抄录在信封上,再将誊写工整的稿件折好放入信封,封口。拿着这封薄薄却承载着希望的信件,林晚心里有些忐忑,更多的是期待。
看看时间,该准备晚饭了。她将信件小心收好,准备明天找个时间去邮局寄出。
晚饭她打算做得简单些。把中午剩的卤味热一下,再用剩下的卤汁卤了几个鸡蛋。又用新买的白菜炒了个醋溜白菜丝。饭菜上桌时,韩峥也刚好踏着暮色回来了。
“家具定好了?”吃饭时,韩峥问道。
“嗯,定好了。王师傅说后天下午就能去取。”林晚给他夹了个卤蛋,语气轻快。
“这么快?那挺好。”韩峥点点头,咬了一口卤蛋,卤汁的鲜美浸透蛋黄,味道很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锦绣六零:灵泉甜妻幸福日常请大家收藏:(m.20xs.org)锦绣六零:灵泉甜妻幸福日常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