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阳光洒在林家有机种植基地,连片的草莓大棚上覆盖着一层银色的防虫网,棚外的田埂边,几排郁郁葱葱的柳树随风摇曳,树下的生态沟渠里,清澈的水流缓缓流淌,偶尔有小鱼苗在水中欢快地游动。基地技术员李阳正拿着 pH 检测仪,仔细测量土壤的酸碱度,旁边的公告栏上,“生态种植,绿色发展” 八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 —— 这是林家响应国家环保政策,开展环保公益项目的生动缩影。
“以前种草莓,为了防病虫害、促增产,得用不少化肥和农药,不仅污染土壤和水源,种出来的草莓也不够健康。” 李阳一边记录检测数据,一边向围观的村民解释,“现在我们推广生态种植模式,用腐熟的秸秆、家禽粪便做有机肥,用防虫网、粘虫板、天敌昆虫防治病虫害,既保护了环境,又能种出高品质的有机草莓。”
为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林家在种植基地投入 50 万元建设了 “生态循环系统”。基地北侧的有机肥生产车间里,工人正将草莓秸秆、废弃菜叶和家禽粪便混合在一起,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将这些农业废弃物转化为优质有机肥;基地南侧的污水处理站则将大棚灌溉废水和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经过过滤、沉淀、生物降解等处理流程后,达标后的水一部分用于灌溉林地,一部分排入生态沟渠,滋养着沟渠里的水生植物和鱼类。
“你看这水多清,以前灌溉完的废水直接排到田里,时间长了土壤都板结了,现在经过处理,不仅能再利用,还能养小鱼呢。” 村民王建国蹲在生态沟渠边,看着水中游动的小鱼,脸上满是惊喜。为了让村民更好地掌握生态种植技术,林家还定期组织 “生态种植培训班”,邀请农业大学的教授和环保专家授课,从土壤改良、病虫害绿色防治到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全方位指导村民开展生态种植。
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林家在种植基地周边开发了 “草莓采摘园”“亲子农场” 等乡村旅游项目。为了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保护好环境,林家在旅游区入口处设置了 “环保须知” 公告牌,详细介绍垃圾分类标准和环保注意事项;在采摘园、停车场等游客集中区域,每隔 50 米就设置一组垃圾分类回收设施,分为 “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 四类,每个回收桶上都配有图文并茂的分类指南。
“小朋友,这个草莓蒂属于厨余垃圾,要放进绿色的回收桶里哦。” 周末的采摘园里,志愿者张婷正耐心地指导小朋友正确投放垃圾。她戴着印有 “林家环保志愿者” 字样的红袖章,手里拿着环保宣传手册,向游客们讲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方法。“我们还会给每位游客发放环保垃圾袋,鼓励大家将垃圾带走,做到‘无痕游玩’。” 张婷说,通过这些举措,旅游区的垃圾回收率从之前的不足 50% 提升到了现在的 90% 以上,景区环境变得越来越整洁。
为了进一步宣传环保知识,林家在旅游区的休息长廊里设置了 “环保知识角”,摆放了《环境保护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手册》等书籍和宣传海报,还定期组织 “环保小课堂” 活动,邀请环保志愿者为游客和村民讲解垃圾分类、节约用水、节能减排等环保知识。“以前不知道废旧电池危害这么大,现在知道了,都会专门放进有害垃圾回收桶里。” 村民张桂兰拿着环保宣传手册,认真地阅读着,“这些知识不仅对保护环境有好处,对我们自己的健康也很有帮助。”
除了在种植基地和旅游区推行环保举措,林家还积极参与当地的植树造林和河流治理等环保公益活动。每年春季,林家都会组织企业员工、村民和游客开展 “绿色家园” 植树活动。今年 3 月,在青石镇政府的统一组织下,林家投入 20 万元购买了 5000 棵桃树苗、梨树苗和杨树苗,组织 200 多名志愿者在镇东的荒山坡上开展植树造林。
“大家注意,树苗要扶正,根系要舒展,填土后要踩实,这样树苗才能长得稳。” 林建国拿着铁锹,一边示范植树技巧,一边向志愿者们讲解,“这些树长大后,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防止水土流失,改善我们青石镇的生态环境。” 志愿者们热情高涨,有的挖坑,有的扶苗,有的填土,有的浇水,大家分工合作,干劲十足。经过一天的努力,5000 棵树苗整齐地栽满了荒山坡,为光秃秃的山坡披上了一层新绿。
青石河是青石镇的母亲河,曾经因为沿岸村民随意排放生活污水和农业废水,河水变得浑浊不堪,散发着刺鼻的异味,河里的鱼虾也几乎绝迹。为了改善青石河的生态环境,林家主动承担起河流治理的责任,投入 30 万元在青石河沿岸修建了 10 个生活污水处理站,拦截沿岸村民排放的生活污水;组织志愿者定期对河道进行清理,打捞水面上的垃圾和漂浮物;在河道两岸种植垂柳、芦苇等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美化环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五世同堂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五世同堂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