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公益基金会挂牌那天,青石镇的阳光格外透亮。基金会办公室设在镇文化站旁的两层小楼里,墙面刷着干净的米白色,窗户上挂着浅蓝色的窗帘,桌上整齐摆放着《助学项目实施方案》《贫困学生档案册》和一沓待填写的资助申请表。我(苏晚)站在窗前,看着楼下陆续赶来的家族成员,指尖轻轻摩挲着桌角的 “林家助学基金” 铜牌 —— 这是林建国特意找镇上的老木匠打造的,铜牌边缘刻着细小的 “勤、诚、善” 家训,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
“嫂子,镇中心小学的王校长到了。” 林文博推开办公室门,身后跟着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的中年男人,手里抱着厚厚的学生名册。我连忙迎上去,接过名册时,能感受到纸张上还残留着油墨的温度。“王校长,麻烦您特意跑一趟,咱们今天就把贫困学生的初步名单理出来。”
王校长笑着摆手:“应该的!你们林家愿意帮孩子们,我们做老师的感激还来不及呢。这名册上记着全校 128 名学生的家庭情况,其中 23 名学生符合贫困资助标准,有单亲家庭的,有父母患病丧失劳动能力的,还有几户是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过活。”
我和林文博、王校长围坐在桌前,逐页翻看名册。当看到四年级学生李小雨的名字时,我停下了翻页的手 —— 去年冬天去石头村考察时,我见过这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她正蹲在教室外的墙角,用冻得通红的手给钢笔灌墨水,破旧的棉袄袖口还缝着补丁。“李小雨的情况我了解,她爸爸在工地受伤后无法干重活,妈妈打零工维持家用,家里还有个上幼儿园的弟弟。” 我在名册上做了个记号,“这类家庭困难但学习努力的孩子,咱们要重点资助。”
经过一下午的梳理,我们初步确定了 20 名首批资助对象,涵盖小学到高中各个阶段。林建国赶来时,手里拿着一份刚打印好的《助学基金资助标准》:“小学阶段每人每年 3000 元,初中 5000 元,高中 8000 元,这笔钱直接打到学校账户,由学校统一代缴学费、书本费,剩下的部分按月发给学生当生活费。另外,咱们再设立‘勤学奖学金’,学期末成绩排名年级前 10% 的受助学生,额外奖励 1000 元,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
“爸,我觉得还得加上‘家访’环节。” 林文博放下手中的档案册,“咱们不能只给钱,得实地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情况,看看他们还有什么其他需求。比如有的孩子可能缺学习用品,有的可能需要心理疏导,这些都得靠家访才能知道。”
我立刻附和:“文博说得对,我来牵头组织家访,每周六安排两到三户,家族成员自愿报名参加。咱们可以带着文具、图书去,顺便跟家长聊聊孩子的学习情况,让他们知道咱们不仅是资助,更是真心关心孩子的成长。”
首家家访对象定在了李小雨家。周六清晨,我和林文博、林思远带着两箱牛奶、一整套文具和几本儿童读物,沿着乡间小路往石头村走。李小雨家住在村东头的土坯房里,院墙是用碎石块垒的,院门上挂着褪色的红布条。听到敲门声,一个穿着蓝色工装的男人打开门,正是李小雨的爸爸李建军,他的左手还戴着护具,显然是旧伤未愈。
“林经理、苏秘书,快进屋坐!” 李建军有些局促地搓着手,把我们迎进屋里。堂屋的桌子擦得锃亮,上面摆着几个洗干净的苹果,墙角的矮柜上放着李小雨的奖状,整整齐齐贴了满满一面墙。“小雨去给奶奶买药了,马上就回来。” 李建军给我们倒了水,语气里满是感激,“多亏你们资助,小雨这学期的学费终于不用愁了,之前我还在愁要不要去借高利贷呢。”
说话间,李小雨提着药袋回来了。看到我们,她眼睛一亮,连忙放下药袋,从书包里拿出一张画:“苏阿姨,这是我画的草莓大棚,谢谢您和林叔叔帮我们修教室,还送我们文具。” 画纸上,绿色的草莓叶子间挂着红彤彤的果实,旁边站着几个笑脸盈盈的小人,其中一个扎着羊角辫,显然是她自己。
林思远凑过去,指着画纸上的小人说:“小雨姐姐,你画得真好看!下次我跟爸爸去大棚,带你一起去看真正的草莓好不好?” 李小雨用力点头,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离开李小雨家时,李建军非要塞给我们一篮子自家种的青菜,推辞不过,我们只好收下。走在乡间小路上,林文博感慨道:“家访不仅是了解情况,更是让孩子们感受到关心。你看小雨今天多开心,这种精神上的鼓励,可能比金钱更重要。”
随着家访的深入,我们发现越来越多需要帮助的孩子。初三学生张强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患有白内障,看不清东西,奶奶常年卧病在床,张强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先做饭、喂药,再熬夜写作业;高二学生陈雪的妈妈患有尿毒症,每周需要透析三次,家里的积蓄早已花光,陈雪甚至偷偷找过兼职,想辍学打工补贴家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五世同堂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五世同堂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