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的林家大宅,处处洋溢着热闹的氛围。客厅里,表妹正戴着耳机跟着手机屏幕跳着当下流行的手势舞,嘴里还哼着轻快的旋律;院子里,高祖和几位老友围坐在石桌旁,手里捧着紫砂壶,听着收音机里播放的京剧《贵妃醉酒》,时不时跟着节奏摇头晃脑;书房内,祖父正挥毫泼墨,书写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父亲则在一旁用手机直播祖父写字的过程,直播间里不断有人刷着“爷爷写得真好”“传统文化yyds”的评论。这一幕新旧文化交织的场景,正是林家成员在文化潮流变化中的生动缩影。
年轻人对流行文化的追逐,在林家大宅里展现得淋漓尽致。表妹是个十足的“追星族”,房间的墙上贴满了偶像的海报,书桌上摆放着各种周边产品。每天放学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看看偶像的最新动态,刷刷相关的短视频。有一次,偶像举办线上演唱会,她提前一周就开始准备,演唱会当天更是早早地守在手机前,跟着偶像一起唱歌、互动,激动得整夜没睡好。姑姑看着女儿痴迷的样子,无奈地摇摇头:“现在的年轻人,追起星来真是不管不顾。”可表妹却反驳道:“妈,追星是我的精神寄托,偶像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比如他的努力和坚持。”
堂兄则是个电影迷,尤其喜欢看科幻片和悬疑片。他的电脑里存满了各种经典电影,周末的时候,他常常邀请朋友来家里,一起在客厅的投影幕布上看电影。《流浪地球》《星际穿越》《盗梦空间》这些热门电影,他都看了不下五遍。他还喜欢研究电影的拍摄手法和剧情结构,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一名电影导演。祖父对堂兄的爱好有些不解:“那些打打杀杀、奇奇怪怪的电影有什么好看的?还是咱们的戏曲、评书有意思。”堂兄却耐心地给祖父讲解:“爷爷,科幻电影能开拓我们的想象力,让我们看到未来的可能性;悬疑电影则能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同的文化形式都有它的魅力。”
我则喜欢听流行音乐,从周杰伦的《青花瓷》到李荣浩的《模特》,从泰勒·斯威夫特的《Love Story》到防弹少年团的《Dynamite》,我的歌单里藏着各种风格的流行歌曲。每当我戴着耳机听歌时,曾祖总会凑过来问:“孩子,你听的这是什么歌啊?怎么听不懂唱的是什么呢?”我便会摘下耳机,给曾祖播放一些旋律舒缓的流行歌曲,比如《成都》《漠河舞厅》,并给她讲解歌词的含义。渐渐地,曾祖也能跟着哼唱几句,还说:“这些歌虽然和我们以前听的不一样,但听起来也挺好听的。”
与年轻人追逐流行文化不同,长辈们则坚守着传统文化的阵地。高祖是个京剧迷,每天早上都会去镇上的公园和票友们一起唱京剧。他不仅会唱,还会拉京胡,家里的墙上挂着好几把京胡,都是他珍藏多年的宝贝。有一次,镇上举办“传统文化节”,高祖带着票友们上台表演了《霸王别姬》,他扮演的项羽威风凛凛,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高祖常说:“京剧是咱们国家的国粹,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可不能丢了。”
祖父则痴迷于书法和国画。他的书房里摆满了各种书法字帖和绘画工具,每天雷打不动地要练习两个小时书法。他最喜欢写楷书和行书,字迹工整有力,飘逸洒脱。每到春节,家里的春联都是祖父亲手书写的,街坊邻居们也都来请他写春联,他总是乐呵呵地答应。祖父还喜欢画山水画,他画的青溪河、老槐树,栩栩如生,充满了乡土气息。他常常对晚辈们说:“书法和国画是咱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你们年轻人也要多了解了解,不能忘了本。”
曾祖则喜欢听评书和讲故事。她的记忆力特别好,能把《三国演义》《水浒传》里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小时候,我们这些晚辈最喜欢围在曾祖身边,听她讲故事。曾祖讲起故事来,眉飞色舞,声情并茂,我们都听得入了迷。有一次,她讲《武松打虎》的故事,讲到武松举起拳头打老虎时,她还模仿着武松的动作,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曾祖说:“这些老故事里藏着做人的道理,你们要好好听,好好学。”
文化潮流的变化,也带来了家族成员审美观念的改变。年轻人的穿着打扮更加时尚个性,表妹喜欢穿汉服,她说汉服不仅漂亮,还能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堂兄则喜欢穿休闲运动装,觉得这样穿起来舒适自在;我则喜欢穿各种风格的衣服,时而甜美,时而酷飒。而长辈们的穿着则更加朴素大方,祖父总是穿着中山装或唐装,曾祖则喜欢穿纯棉的中式褂子。虽然审美观念不同,但大家都互相尊重,不会因为穿着打扮的差异而产生矛盾。
在节日庆祝方式上,也体现着文化潮流的融合。以前,中秋节全家人只是一起吃顿饭、赏月;现在,除了传统的节目,年轻人还会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比如猜灯谜、做月饼、玩桌游。去年中秋节,表妹提议举办一场“中秋文艺汇演”,大家都积极响应。表妹跳了一段流行舞,堂兄唱了一首经典老歌,我朗诵了一首现代诗,祖父则现场写了一幅书法作品,高祖和曾祖合唱了一段京剧。这场文艺汇演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欢声笑语,让全家人都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碰撞的魅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五世同堂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五世同堂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