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全江城沉浸于对天工神迹的崇拜与期待时,某种不安的潜流,正在悄然涌动。
江城传媒大厦,17层,《民生观察》栏目组办公室。
一个名叫方笔的男人,正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四周堆满了半人高的旧报纸和资料。他没有理会窗外喧嚣的赞叹,而是专注地看着面前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显示的并非天工基建的视频,而是一份五年前的电子文档《五年前,跨江大桥垮塌事件深度调查报告》。那篇报道,曾让他在业内封神,也让他得罪了半个江城的权贵。
他的目光从屏幕移开,落在桌角一面陈旧的锦旗上,上面龙飞凤舞地写着八个大字:“业界良心,民生之光”。那是大桥事故遇难者家属们凑钱送来的。
方笔,四十岁上下,戴着一副黑框眼镜,面容清瘦,眼神却很锐利。他相信奇迹,但从不相信未经审视的奇迹。他的信条是:越是完美的表象之下,越可能隐藏着致命的缺陷。十五年来,这面锦旗既是他的荣耀,也是束缚他的枷锁,驱使他偏执地审视每一个光环下的阴影。
这时,私人手机响起,他看了一眼来电显示“张龙”,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接通了电话。半小时后,他出现在了那家不起眼的咖啡馆。
他面前的咖啡已经冷了。一个头发稀疏、神情憔悴的男人坐在他对面,正是精神几近崩溃的张龙。
“方记者,我今天找您,不是来报私仇的。”张龙开门见山,“我承认,我的龙腾物流因为他损失惨重,但那是商业竞争,我认栽。可是,作为一个在工程物流行业干了半辈子的人,冷静下来后,我越想越觉得害怕。”
他将一沓资料推到方笔面前,姿态不是举报,而是求证。
“方记者,您是内行。我一开始也被那种神乎其技的场面给镇住了,但我们不能被表象蒙蔽。工程学是一门严谨到枯燥的科学,不是变魔术!”他指着资料,“这是我们公司法务和工程顾问连夜整理的报告。根据现行所有国家的建筑标准,任何一项工程,从勘探、设计、材料测试到施工、养护,都有着严格到近乎苛刻的时间要求。比如混凝土,从浇筑到达到设计强度,至少需要28天。他现在一天挖几公里,明天是不是就要一天建成堤坝?这种速度,简直是在用三十万市民的生命开玩笑!”
张龙压低声音,眼中不再是怨毒,而是一种精心表演出的、对行业规则被践踏的忧虑:“我不是要您去抹黑他,恰恰相反,我希望他是对的。但万一呢?万一他用的是某种未经检验的速成材料,或者为了追求速度而偷工减料呢?表面看着固若金汤,也许一场大雨,一次小小的地质沉降,就会让整个工程瞬间崩溃。到时候,就是滔天大祸!方记者,您是江城媒体的最后一把手术刀,您有责任,也有能力去问出我们这些普通市民最关心、也最害怕的问题!恳请您,为了全城人的安全,去监督,去问个明白!”
张龙的话,精准地击中了方笔的职业本能和那份被锦旗固化的责任感。
方笔没有去看张龙,而是拿起了那份资料。他快速翻阅着,上面的每一条款例,每一个技术规范,都是他所熟知的。张龙的逻辑很简单,但却无法辩驳:秦卫兵所展现的一切,都严重违背了公认的工程学原理。
方笔合上资料,沉默了片刻。他抬起头,看着张龙。
“你把自己包装得很好。”
“公仇或许是引子,但对公共安全的担忧,是真切的。”张龙毫不避讳,反而坦然地迎着方笔的审视,“我只是一个害怕看到城市灾 难的普通市民。而您,是唯一能阻止它的人。”
方笔盯着他的眼睛看了很久,最终点了点头。
“我会去现场看看。但我要报道什么,用什么角度,是我自己的事。”
“当然,当然!”张龙如蒙大赦。他知道,只要方笔这把手术刀介入,就一定能从那看似完美的奇迹上,刮下一层皮肉来。
第二天上午,古河道施工现场的外围警戒线旁,一辆“江城民生观察”的采访车停了下来。方笔带着他的直播团队,被几名警察拦在了外面。
“同志,我们是记者,有市宣传部核发的采访证。市民有知情权,我们要求进入现场报道。”方笔递上了证件,态度不卑不亢。
为首的警察核对证件后,摇了摇头:“对不起,这里是A级管控区,没有陈市长的手令,任何人不得入内。”
方笔似乎早料到会是这样。他没有强求,而是让团队在警戒线外架起了设备。
“没关系,我们就在这里直播。”
很快,一个名为《“天工神迹”背后,我们更应关心什么?——方笔一线观察》的直播间,在各大平台悄然开启。
方笔的知名度,迅速吸引了数十万观众涌入。
“大家好,我是方笔。我现在就在古河道施工现场的外围。”方笔对着镜头,背景就是远处若隐若现的巨大机械和警戒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开局反重力,国家求我造航母请大家收藏:(m.20xs.org)开局反重力,国家求我造航母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