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敌人,也不是朋友。”
陆衍之的指节叩击着实木会议桌,桌面那道深约 2 毫米的划痕格外显眼 ——
那是去年 “赤潮事件” 时,他拍桌争论应急预案留下的。身后的全息屏幕上,三位 “接收者” 的脑波图正以 8.7Hz 的频率稳定跳动,与 “海眼三号” 捕捉的深海网络信号完全同频。
“我们是‘障碍物’。” 他调出陈屿去世前 10 分钟的脑波监测记录:曲线在 8.7Hz 停留 3 分钟后,突然飙升至 20Hz 的危险阈值,随后瞬间归零。
“如果妨碍了它们的计划,就会被清除 —— 除了陈屿,去年挪威斯瓦尔巴科考站的 5 名研究员,在探测深海电磁信号后 48 小时内全部脑死亡,尸检结果与陈屿完全一致;
如果有利用价值,就会成为‘素材’—— 这三位接收者的大脑皮层已被改造,现在就是深海网络向地表传输信息的中继器。”
屏幕角落突然弹出一条警报:太平洋中部出现 5 级磁暴,其磁场频率与 1.2 亿年前的古地磁数据高度吻合 ——“时间锚点”,或许已经开始校准。
被动等待注定走向毁灭 ——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 “深海网络探索计划” 前三次任务用血的教训换来的结论。
半年前,第三小队因固守 “远距离信号捕捉” 的被动策略,在多面体突然释放的信息流冲击下,3 名研究员意识被永久困在数据乱流中,最终只能通过神经切断术终止生命。
正是这场悲剧,让陆衍之在指挥中心的紧急会议上拍板:启动 “主动浸入” 计划,用主动突破撕开生存缺口。
这份计划的核心,是让经过 “三重地狱筛选” 的专家深入深海网络核心。
所谓 “三重筛选” 绝非形式:3 年神经训练要求研究员每天在模拟数据激流中保持意识清醒 8 小时,且连续 12 个月无一次失误;
深海环境适应需在 - 2℃、高压模拟舱内完成 72 小时密闭生存,同时精准操作神经设备;而脑波稳定性≥95% 的标准更堪称严苛 ——
据神经医学数据库统计,人类脑波在高强度任务中波动幅度通常超过 15%,能稳定在 5% 以内的,全球范围内仅不足 200 人。负责连接的 NI-880 型神经接口,更是耗时 5 年研发的尖端设备:
相比前代产品,它将意识传输延迟从 0.8 秒降至 0.03 秒,成功规避了 “意识滞后被数据吞噬” 的风险,在前期 12 次动物实验中,存活率达 100%。
“这相当于在激流中潜水 ——
水流是信息流,一旦被冲走,意识就会被吞噬。”
路屿的声音打破了实验室的寂静,他主动请缨时,手指正拂过陈屿生前用过的操作键盘。键帽缝隙里还嵌着微量深海盐粒,那是陈屿去年参与 21 号节点探测时留下的;
空格键左侧的指纹尤其清晰,熟悉陈屿的人都知道,那是他思考时习惯性按压的位置。指尖传来的 36℃余温,仿佛还带着陈屿最后一次调试设备时的专注 ——
彼时他曾对路屿说 “下次咱们一起闯一次核心区”,如今却只剩键盘作伴。“我对网络信号最熟悉,73 号节点解码时,就是我找出了‘频率跳变陷阱’。”
路屿调出当时的任务记录:2024 年 3 月,73 号节点突然出现每秒 120 次的信号跳变,所有研究员都陷入困境,路屿却通过分析 3000 组历史数据,发现跳变规律与多面体的 “呼吸频率” 同步,
最终用自适应频率算法破解,那次解码成功率达 89%,比团队平均水平高出 20%,更成为此次 “主动浸入” 计划的关键技术参考。
计划在争议中紧锣密鼓推进,每一项保障措施都经过反复验证。医疗团队由 5 名 “神经急救领域的老兵” 组成,带头人李医生拥有 15 年重症监护经验,
2023 年曾成功抢救过因神经接口过载昏迷的研究员:当时患者脑波紊乱幅度达 40%,李医生通过精准注射神经稳定剂,配合 24 小时脑电监测,最终让患者意识完整恢复。
团队携带的 “NC-73 神经缓冲剂”,则是生物制药公司耗时 8 年研发的成果:经过 127 次临床试验,它能通过静脉注射直达神经中枢,在意识接触高强度信息流时,
形成一层 “保护膜”,将意识损伤风险从 85% 降至 25%,相当于降低 60% 风险。
每支 20 毫升的药剂需储存在 - 5℃的专用冷藏箱中,箱内的温度传感器每 10 分钟上传一次数据,确保药效不会因温度波动衰减。
生命维持舱的参数设定更是精确到毫秒级:37℃的温度与人体核心体温完全一致,避免温差导致血管收缩影响意识传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请大家收藏:(m.20xs.org)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