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弥漫的炽热尚未完全散去,像香炉里最后一缕盘旋上升的青烟,带着事后的慵懒与甜腻。
杜晓苏蜷在雷宇峥汗湿的胸膛上,耳底是他心跳逐渐平复却依旧沉稳有力的节奏,咚咚敲着她混乱的思绪。
指尖下是他肌理分明的皮肤,温热的触感实实在在,可她心里却空落落的,没个着落。
那个名字——邵振轩——像颗石子投进她心湖,激起层层涟漪,晃得她不得安宁。
照片、日记、约柜、哲石、上古巫族……这些零碎的词儿搅和成一团迷雾,而迷雾中心,竟连着她身边这个刚刚同她极致缠绵的男人。
现在就说吗?
在这个温存犹存的时刻,扔下一颗可能炸毁平静的炸弹?
他才经历过一场酣畅情事,身心正是最放松满足的时候,猛地听说自己家族可能藏着这样惊人又危险的秘密,会是什么反应?
震惊,怀疑,还是……会被她无意中触碰到的未知漩涡给卷进去?
她的犹豫和惊惶,透过瞬间绷紧的脊背和紊乱的呼吸,隐隐传递出去。
雷宇峥立刻察觉了怀里人的异样。
从他答完那句话,她就突然安静下来,不像往常那样软软地贴着他撒娇,或是羞赧地捶他一下。
他低头,只看见她长睫毛微微颤动,在眼下投了片阴影,藏住了所有情绪。
他原以为她是累了,或是还在害羞。
可这份不寻常的静默,叫他心里无端一紧,还有种……没尝够的惦念。
他总是亲不够她。
他的晓苏,他的妻。
只有这样紧密相拥、唇齿交缠的时候,感受着她的战栗、她的回应、她全然交付的柔软,他那颗在商海沉浮里磨硬了的心,才被一种难以言喻的饱胀感和安宁填满,像是漂泊已久的船终于找着了永远的港湾,生命就此完整。
这种对连接的渴望,对归属的确认,或许早就刻进了他的骨血里。
他不禁想起在美国念书那些年。
他最初去的,不是东海岸那些鼎鼎大名的常春藤,而是犹他州普罗沃的杨百翰大学。
一所由摩门教办的私立大学,以严格的荣誉准则和浓厚的宗教氛围出名。
他选那里,最初是看中了它商学院,尤其是供应链管理专业的实力,和跟沃尔玛那些大零售商的紧密联系,对他想打造的商业帝国来说,很实在。
可对一个在红旗下长大,接受唯物主义教育,堪称“根正苗红到发邪”的雷宇峥来说,踏进杨百翰,简直像闯进了另一个世界。
校园里弥漫着纯粹的基督教气息,跟他熟悉的语境完全不同。
他知道美国不少大学,包括一些常春藤,都把马克思主义之类的课当学术探讨,可杨百翰没有。
这里要求学生遵守特定行为准则,也鼓励学生有点基督教背景。
为了真正融入那里的学习和社交,理解身边人的想法,雷宇峥几乎是一到美国,就做了件没告诉任何人的事——他买了本《圣经》,King James Version (KJV) 的,开始私下里读。
选KJV,是因为听说这个版本的英语更精炼、优美,有韵律,一针见血。
起初,读《圣经》对他更像是一种社会学、文化学的研习,一种达成目的的手段。
可渐渐地,那些古老文字带着某种庄严肃穆的力量,在他心里留下了印子。
他藏书的习惯,多少就是从这本厚重的《圣经》开始的。
他开始欣赏文字的力量,享受在书页里探寻不同思想的过程。
KJV《圣经》里的谆谆教诲,即便对初读的他,也留下了深刻印象。
比如关于“自由”——这个被美国人挂在嘴边的核心价值。《圣经》告诉他,自由的恩赐不是人发明的,是上帝赐的礼物。
它强调,没有上帝,自由就可能滑向混乱。
基督徒相信,自由只有在“真理”的锚定下才能存续。
经上还说,自由的对立面不是法律,而是“奴役”,并宣称世上最自由的人,是内心属于基督的人。
对这些观点,雷宇峥心底总持保留和怀疑。
他成长的环境教他,自由在于认识必然和改造客观世界,不靠什么超验存在。
可这种截然不同的视角,反倒促使他更深入思考自由的本质与边界。
但《圣经》里有些部分,却跟他现在的生命体验奇妙地共鸣了。
比如强调男女都该认真对待家庭和婚姻,视其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基础细胞。
比如认为历史是种传承关系,社会各方需要理解文化传统的价值,任何想“空地起高楼”的念头,都会适得其反。
在他有了杜晓苏之后,对这些话体会更深了。
她不只是他的爱人,更是他选的家人,是他未来家庭的基石。
他过去所有努力、挣扎、乃至在异国他乡独自啃读《圣经》的孤寂时光,似乎都在为构建和她的共同未来做准备。
他现在目标清晰坚定:做个更好的丈夫,更棒的伴侣。将来,他们会有自己的孩子,他渴望也能成为一个好父亲。家庭,这个社会最小的细胞,对他而言,却是意义非凡的完整世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书进了海上繁花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书进了海上繁花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