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巧妙地将问题抛回,质疑对方将“天道”人格化、狭隘化的理解。
“至于铁线引雷……”凌云继续道,语气带着一丝工程师的务实,“此乃因铁为良导体,立于高处,易为雷电选中,作为释放通道。此非铁线之罪,更非‘格物’之罪,乃自然之理!若要防雷,只需在铁线沿途设立更高之‘引雷铁杆’(避雷针雏形),将雷电引入大地即可,何须惊慌,更何必牵强附会,归咎于人事?”
他不仅反驳了指控,还顺势提出了解决方案!
“强词夺理!巧言令色!”徐理气得浑身发抖,“祖宗之法,圣人之教,皆言天人感应!岂容你以区区‘摩擦电荷’之说妄加否定?!”
“圣人亦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凌云引用了荀子之言,声音铿锵,“下官以为,格物之道,正是要明晓这‘天行有常’之理!明了雷电之理,便可设法规避其害,甚至未来或可利用其力!此乃顺应天时,利用厚生,何来悖逆天道之说?若因畏惧未知,便将一切自然现象归为神异,固步自封,才是真正的违背天道自强不息之本意!”
这场雨夜(朝会虽在白天,但议题源于雨夜雷击)的激辩,已超越了简单的技术之争,上升到了华夏文明中“天人关系”的根本哲学命题的碰撞。是“天人感应”的神秘主义,还是“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主义?
朱棣高坐其上,听着双方引经据典、针锋相对的辩论,心中已然明了。作为一位务实且渴望超越古今的帝王,他内心深处更倾向于凌云所言的“利用厚生”和“天行有常”。那种能够认知规律、进而驾驭规律的力量,远比被动接受“天意”更符合他的雄心和性格。
“好了!”朱棣一摆手,止住了还要争辩的徐理,“天象之事,玄奥难测,岂可轻易断言与人事相连?钦天监日后观测天象,需更加谨慎,不可妄言灾异。”
他定了调子,否定了将雷击直接归咎于凌云的说法。
“至于凌云所言雷电之理,避雷之法……虽显惊世骇俗,然亦是一家之言,可令其试之。若果真有效,亦是造福百姓之举。”
他再次保住了凌云和电报网络,但也没有完全否定“天人感应”的传统观念,留下了转圜余地。
“退朝!”
朱棣的裁决,让徐理等人如同斗败的公鸡,面色灰败。他们精心策划的“天象”攻击,再次被皇帝和凌云联手化解。
经此一役,凌云和天工院虽然再次站稳脚跟,但处境愈发微妙。皇帝的支持固然坚固,但来自传统意识形态领域的敌意也更加深刻和公开。那无形的信息网络,在带来效率和控制力的同时,也仿佛一道越来越紧的束缚,将凌云和他的事业,与皇权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也置身于更猛烈的风暴眼中。
而“四海商会”在长久的沉默后,终于开始有了新的动作。这一次,他们的目标不再是陆地上的铁线,而是——海。一则通过商路传来的模糊消息显示,商会似乎正在与某些海外势力接触,意图获取或合作开发一种……能够干扰甚至切断那神奇“铁线”通信的技术。
网已张开,试图缚住乾坤。但暗流汹涌,更大的浪涛,正在深海之下酝酿。
喜欢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请大家收藏:(m.20xs.org)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