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上,“破浪一号”在众多复杂目光的注视下,拖着浓烟,鸣响汽笛,进行着它的首次军方运输任务。其展现出的速度和载重能力,再次令观者震撼。然而,这份震撼被限制在了特定的圈子内,无法转化为普惠的商业力量和社会影响力。
天工院内部,气氛有些压抑。李小柱闷头改进着船用蒸汽机,却总觉得有力使不出。郭衡整理着标准司的文书,眉头紧锁,地方上的软抵抗依旧层出不穷。
“我们不能只在蒸汽机和船舶这一棵树上吊死。”凌云召集核心成员,在“云枢阁”内召开了一次战略会议,“漕运利益盘根错节,牵涉太广,陛下亦有顾虑。我们需要一个能绕过这些明礁暗礁,直接展现‘格物’在信息传递、强化控制方面无可替代价值的新方向。”
他走到一块新制的黑板前,画下了简单的电路图,讲解了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
“诸位设想,”凌云的声音带着一种引导性的激动,“若能利用这电与磁的力量,让信息无视山川阻隔,瞬息千里!陛下的旨意,朝发夕至,直达边关!军情急报,不再受驿马速度限制!商贾行情,瞬息可知!这,将是何等的变革?”
他描绘的,正是有线电报的雏形。相比于需要庞大基础设施(铁路、港口)和直接冲击现有运输业(漕运、驿传)的蒸汽船,电报线的铺设相对隐蔽,初期投资较小,但其在军事、政治、经济上的战略价值,无与伦比。
郭衡眼中精光一闪:“东翁此计大妙!信息传递,乃国家命脉!若能成,则中枢对地方的控制力将空前增强!此正合陛下集权之心!”
李小柱也兴奋起来:“不就是拉铁线、弄磁石吗?听起来比造蒸汽机简单!咱们一定能搞出来!
说干就干。凌云将电报项目列为最高优先级,代号“金铃”。(取“金石之声,瞬息可闻”之意)
项目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
理论部分,由凌云亲自指导,郭衡带领算理斋的精英学生,深入研究电磁理论。他们从《梦溪笔谈》中关于磁石指南的记载入手,结合凌云提供的核心原理,尝试推导出更完善的电磁方程,计算不同长度、粗细导线的电阻,设计最合理的线圈缠绕方式,并开始编纂《电磁初探》作为教材。这个过程极其艰难,充满了假设、验证和推翻,但也正是这种纯粹的探索,让格物院的学术氛围更加浓厚。
实践部分,则由李小柱负责。他们需要解决一系列工程难题:
· 导线: 寻找导电性好、易于拉丝、且相对耐腐蚀的金属。纯铜最佳,但成本高昂。他们试验了各种铜合金,甚至尝试给铁线镀锡,以寻找性价比最高的方案。
· 绝缘: 如何保证长距离架设的电线之间,以及电线与大地之间绝缘?他们试验了丝绸包裹、涂刷桐油和生漆、甚至烧制特制的陶瓷绝缘子。李小柱带着工匠反复试验配方和工艺,手指经常被漆料和陶瓷粉末灼伤。
· 收发报装置: 这是核心。凌云设计了基于“莫尔斯电码”原理的简单按键、电磁铁和发声器(或记录笔)。如何让电磁铁在电流通过时产生足够的力量吸引铁片发出清晰的“滴答”声,又如何保证其长期工作的稳定性,都需要反复调试。
实验室里,常常是算盘噼啪作响,电弧偶尔闪烁,空气中弥漫着绝缘漆和金属打磨的味道。失败是家常便饭,电线短路、绝缘失效、电磁铁力量不足……但每一次微小的进展,都让参与者兴奋不已。
就在“金铃”项目艰难推进时,凌云适时地向朱棣呈上了一份密奏,阐述了“瞬息传讯”技术的巨大潜力和初步进展。他刻意淡化了其商业用途,而着重强调其在巩固边防、弹压地方、提高政令效率方面的无可估量的价值。
这份密奏,如同在朱棣心中投下了一颗石子。作为一位雄才大略又对控制力有着极致追求的帝王,他几乎瞬间就意识到了这种技术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他能够真正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庞大帝国的掌控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这远比几艘蒸汽船更让他心动。
他立刻秘密召见了凌云,详细询问了原理、可行性和时间表。
“此物……果真能成?”朱棣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
“陛下,原理已通,技术难关正在逐一攻克。臣有信心,在一年之内,实现南京与京口之间的首次传讯!”凌云笃定地回答。他知道,必须给出一个明确的时间点,才能让皇帝保持支持和耐心。
“好!朕准你秘密进行!所需资源,由内帑优先支应!此事,除朕与马三宝,不得再让第六人知晓其核心!”朱棣下了严令,眼中闪烁着志在必得的光芒。
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天工院大量采购铜料、丝绸、磁石等物资,以及一些不同寻常的实验动向,还是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
一直密切关注天工院的“四海商会”首先嗅到了不寻常的气息。沈敬仁再次拜访凌云,这一次,他不再兜圈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请大家收藏:(m.20xs.org)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