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标准件在各个合作工坊的广泛应用和普及,生产复杂机械部件的难度大大降低,效率却得到了显着提升。这一变化使得原本高不可攀的批量生产复杂机械部件的门槛变得不再那么遥不可及。
凌云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机会,他经过深思熟虑后,毅然决定启动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项目——建造三艘适合在长江内河航行的中型明轮蒸汽船。
这三艘船将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和设计理念,以确保它们在长江这样复杂的水域环境中能够安全、稳定地航行。凌云对这个项目充满了信心,并将其命名为“破浪级”,寓意着这三艘船能够在长江的波涛中勇往直前,冲破一切困难。
这一次,不再是“龙马号”那样的实验品,而是旨在投入实际运营的商用船舶。设计工作在天工院内部紧锣密鼓地展开。船体结构采用经过标准化的肋材和板材,由龙江船厂按照新标准负责建造。核心的动力系统——两台卧式蒸汽机、明轮传动机构、锅炉系统,则由镇江工坊区及南京几家顶尖的合作铁坊分工制造。
这个项目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以往的任何一个项目。其中涉及到许多方面的问题,例如:如何确保蒸汽机在颠簸的船体上能够稳定运行;如何优化明轮的效率以减少船体的阻力;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合理布局锅炉,同时还要保证其安全性;以及如何在载货量和航速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等等。
面对如此众多的难题,李小柱几乎把自己的家都搬到了负责蒸汽机制造的工坊里。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着,反复调试着用于船舶的、要求更高稳定性和防颠簸的蒸汽机原型。
然而,进展并不顺利。一天,李小柱焦急地对他的上司说道:“大人,这锅炉在陆地上的时候稳如泰山,可是一放到模拟摇晃的台子上,连接处就容易渗漏啊!”
“那就加强所有管路的柔性连接和支撑!”凌云斩钉截铁地说道,“重新计算铆接应力!我们不能只追求实验室里的完美,更要打造出能够经受住实际风浪考验的实用器具!”
与此同时,郭衡带领着算理斋的学生们,日夜不停地进行着复杂的演算工作。他们仔细研究船体线型与明轮尺寸之间的最佳配比,绘制出了数十种不同的方案。
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郭衡不仅需要协调各个工坊的生产进度,还要确保数以千计的标准件能够按时、按质交付给船厂进行组装。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他在各个环节之间游刃有余地沟通和协调。
与此同时,凌云开始规划南京-京口定期班轮体系。这不仅仅是投入几艘船,而是涉及到码头改造、客货管理、票务系统、燃料补给(煤炭)、航行调度等一系列配套的“航运系统”。他意识到,工业化的力量不仅在于制造单个产品,更在于构建高效运转的体系。
“破浪级”蒸汽船的计划尚未公开,但其风声已然透过工坊的钢铁交响,传到了那些依赖旧漕运体系生存的群体耳中。恐慌如同瘟疫般蔓延。
这一次,反对的声音不再仅仅来自朝堂的徐理一派。利益真正受损的漕运总督衙门、掌控着数万漕船和纤夫的漕帮、沿河依靠漕运补给生存的城镇官吏和商户,形成了一股空前强大的反对联盟。
漕运总督亲自上奏,言辞恳切甚至带着悲凉:
“陛下!运河乃国之命脉,维系南北,滋养万民。数百万漕工、沿河百姓,皆赖此而生!凌侍郎所造蒸汽之船,若真成势,则万千漕船顿成废木,百万漕工何去何从?此绝非渐进之改良,实乃断根绝源之变!恐激起前所未有之民变,动摇国本!臣恳请陛下,为百万生民计,暂停此船建造,从长计议!”
奏疏中描绘了一幅漕运断绝、流民四起、南北隔阂的可怕图景。
朝堂之上,支持漕运的官员数量远超凌云想象。甚至连一些原本中立的官员,也出于对社会稳定的担忧,站到了反对的一面。压力前所未有地巨大,直接指向了朱棣最敏感的神经——统治的稳定。
朱棣陷入了登基以来最艰难的权衡之一。他渴望蒸汽船带来的军事投送和物资调运能力,这能极大增强他对帝国,尤其是北方边境的控制力。但他也无比清楚,漕运体系牵涉的利益网络有多么庞大和根深蒂固,一旦处理不当,引发的动荡足以撼动他的龙椅。
他将凌云秘密召入乾清宫。
“凌云,‘破浪’之船,果真能替代漕运?”朱棣开门见山,目光锐利。
“回陛下,单以内河运输效率论,蒸汽船远超漕船。不受风向水流限制,速度快,载量大,且更安全。”凌云如实回答。
“然则漕工百万,如何安置?”朱棣追问。
“陛下,蒸汽船并非完全取代漕运,初期可与漕运并行,主要承担高价值、急需物资运输。且造船、航运、码头维护、煤炭开采运输等新业,可吸纳大量人力。臣已在规划相关的‘转业传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请大家收藏:(m.20xs.org)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