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水车薪!”朱棣打断他,语气沉重,“百万之众,岂是区区传习所能安抚?其背后,是沿河无数州县、无数家族的生计!牵一发而动全身!”
凌云默然。他知道,技术可以跨越时代,但社会结构的转型,需要时间和策略。
“此事,朕需慎重。”朱棣最终道,“‘破浪级’可继续建造,但暂不投入南京-京口班轮运营。先用于……军务运输,沿江巡防。至于漕运……容后再议。”
这是一个妥协。朱棣保住了蒸汽船的技术种子,但为了避免 immediate 的社会冲击,暂时限制了其商业应用,将其纳入更容易控制的军事体系。凌云知道,这已是皇帝在巨大压力下能做出的最大支持。
几乎在朱棣做出决定的同时,沈敬仁再次找到了凌云。这一次,他的提议更加惊人。
他没有在南京或镇江约见凌云,而是邀请他参观了一处位于长江入海口附近、隐蔽性极佳的私人船坞。在那里,凌云看到了一艘已经完成大半的、体型远超“破浪级”、设计也更加精巧成熟的三桅帆船,而更令他震惊的是,那艘船的船体两侧,赫然预留了明轮的安装位置!其船体结构、龙骨用料,都显示出极高的工艺水平。
“凌侍郎觉得此船如何?”沈敬仁微笑着问,“此乃我商会自行设计的‘海蛟级’,原为远洋贸易所造。若能与侍郎的蒸汽明轮技术结合……呵呵,则横行四海,畅通无阻矣!”
凌云心中巨震。对方不仅在模仿,甚至在追赶和超越!其技术实力和财力,远超他之前的预估。
沈敬仁图穷匕见:“侍郎的‘破浪级’虽好,然受困于朝堂纷争,难以施展。与其在夹缝中求存,何不与我商会深度合作?我们可共同成立‘江海航运总社’,商会出船、出人、出遍布海内外的码头商路,侍郎出技术、出标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届时,不仅长江内河,便是那茫茫大海,亦将成为我等囊中之物!至于朝中那些腐儒……自有商会手段应对,必不叫侍郎烦心。”
这已不再是合作,而是意图将凌云的技术团队和成果,整体“并购”入“四海商会”的庞大体系中,彻底脱离朝廷的掌控。
凌云看着沈敬仁那志在必得的笑容,又看了看那艘工艺精湛的“海蛟级”,心中警铃大作。他知道,自己面对的不再仅仅是一个寻求技术的商业组织,而是一个有着独立武装(至少是护卫力量)、庞大网络和深远政治图谋的“国中之国”!
带着沈敬仁的“提议”和深深的忧虑,凌云返回南京。他立刻通过马三宝,将“四海商会”拥有先进造船能力及试图“招揽”他的情况,密报朱棣。
朱棣的反应出乎意料的平静,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朕知道了。”便再无下文。
这种沉默,让凌云感到更加不安。他明白,皇帝对“四海商会”的存在和野心必然早有察觉,甚至可能也在利用其做一些朝廷不便出面的事情。而自己和他所代表的天工院,如今成了这两股庞大势力——皇权与神秘商会——之间博弈的关键棋子。
是继续依靠皇权,在重重掣肘中缓慢推进,时刻面临被保守势力倾轧的风险?
还是冒险与“四海商会”合作,借助其雄厚的资本和不受束缚的网络,更快地实现技术抱负,但却可能彻底失去自主,甚至背负“叛国”的嫌疑?
凌云站在天工院最高的观测台上,脚下是灯火初上的南京城,远处是奔流不息的长江。他仿佛站在了时代的十字路口,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在迷雾中延伸向前。一条布满荆棘但方向明确,另一条看似坦途却通往未知的深渊。
他知道,自己的下一个抉择,将不仅仅关乎个人的命运,更将深刻影响这片土地上,工业文明的星星之火,最终是燃成燎原之势,照亮前路,还是被时代的巨浪吞噬,抑或是……被引向不可预测的歧途。
经纬已初织,但未来的图景,依旧笼罩在重重迷雾之中。
喜欢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请大家收藏:(m.20xs.org)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