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他改进了几台关键的水力驱动机床,加装了简易的仿形靠模和限位装置,使得加工精度和效率大幅提升。整个天工院,如同一台巨大的、精密调整过的机器,开始按照既定的“流程”高速运转起来。工匠们不再需要思考整体结构,只需专注于自己那道工序的极致精度。车间里,以往那种依赖老师傅个人经验和感觉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敲打声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机床有规律的轰鸣和量具检测时清脆的“咔哒”声。
起初,这种刻板的模式让许多老工匠极不适应,抱怨失去了“灵气”。但很快,他们就惊讶地发现,在这种分工下,不仅速度奇快,而且生产出的零件互换性极好!随便拿起一个齿轮,都能严丝合缝地装到任何一套弩炮上,几乎不需要额外的修磨!
结果令人震惊:原本被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天工院不仅提前三天完成,而且交付的所有部件,经过军方验收,合格率高达九成八以上!组装起来的弩炮,操作顺畅,威力精准,远超以往任何产品。
消息传出,举座皆惊。那些原本等着看笑话的人哑口无言。效率和质量,是最有力的辩词。朱棣闻讯,大喜过望,当着众多文武官员的面,重重嘉奖了凌云和天工院,并将那套《公差标准》推行至北平治下所有军工作坊,作为强制性规范。
这一次,连一些原本中立的官员和匠户头目也开始真正思考“标准化”和“流程化”的力量。他们看到的不再是虚无缥缈的“奇技淫巧”,而是一种能够切实提升国力、节约成本的强大方法论。天工院提出的“规矩”,第一次超越了技术层面,展现出了改造生产关系的巨大潜力。
内部的压力稍减,江南的暗线却传来了更复杂的信号。那本数学笔记被凌云仔细研究后,发现其中确实隐藏着一些超越时代的智慧闪光,尤其是在几何证明和算法优化方面。对方似乎是在用一种含蓄的方式展示其学术底蕴,暗示合作的层次可以更高。
然而,马三宝安插的暗桩同时汇报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江南方面,似乎并非铁板一块。与凌云接触的这一脉,主张技术交流和有限合作,以增强自身实力;但还有另一股更激进、更隐秘的势力,则倾向于不择手段地直接获取核心机密,甚至可能与沿海的倭寇、以及更遥远的西方殖民者有更深的勾连。那本笔记,既是橄榄枝,也可能是一种试探和分化。
“看来,江南也是暗流汹涌。”凌云对马三宝说道,“我们面对的,可能不是一个单一的对手,而是一个复杂的利益集合体。”
“正是如此。”马三宝阴恻恻地说,“所以王爷的意思,接触可以,但必须如履薄冰。或许…我们可以利用他们内部的矛盾?”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人物出现在了天工院——姚广孝。这位深居简出的黑衣宰相,难得地主动来访。他没有去看那些轰鸣的机器,而是径直走到凌云办公的值房,目光落在墙上挂着的那副巨大的、标满了各种符号和线条的《天工院组织架构与生产流程图》上,久久不语。
“居士可知,何为‘道’?”姚广孝忽然开口,声音低沉。
凌云一怔,谨慎答道:“大师面前,不敢妄言。凌某以为,万物运行,各有其理,格物致知,或可近道。”
姚广孝转过身,深邃的目光似乎能看透人心:“规矩方圆,此乃器之用。然器之力愈宏,则执器者之心,愈需澄明。居士立此规矩,欲铸强国之器,其志可嘉。然须谨记,规矩可约束工匠之手,却难约束人心之欲。此力若为善,可开万世太平;若为恶,亦可毁天灭地。江南之惑,北地之争,不过皆是人心欲念借器之力显化罢了。望居士…守好心中之规矩,勿使利器蒙尘。”
说罢,他不待凌云回应,便飘然而去。
凌云独立良久,回味着姚广孝这番充满禅机的话。老和尚是在提醒他,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但其带来的力量会放大善与恶。眼前的困境,无论是周铎的攻讦,还是江南的诱惑,本质都是新旧势力、不同利益集团对这股新生力量的争夺和恐惧。
他走到窗前,看着下方秩序井然、却又暗藏各种心思的工坊。弩炮部件的成功,证明了“规矩”的力量,但这仅仅是开始。要真正让工业文明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扎根,不仅需要攻克技术难关,更需要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文化,甚至…是人心中的“新规矩”。
这条路,注定比打造最精密的机床还要艰难百倍。但此刻,凌云的眼神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他拿起炭笔,在那张流程图旁,缓缓写下了四个字:万法归宗。
技术的洪流已不可阻挡,他要做的,是尽力引导这股力量,驶向光明的一方。
喜欢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请大家收藏:(m.20xs.org)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