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铎掀起的舆论风暴,并未因朱棣的暂时压服而平息,反而如同雨季的瘴气,在北平城的街巷坊间弥漫开来。天工院的大门虽依旧敞开,但往来匠户官吏的眼神中,多了几分审视与忌惮。就连院墙外那棵歪脖子柳树下,往日聚集议论工巧之术的人群也稀疏了不少,偶尔有学徒路过,也会被家中长辈匆匆拉走,低声告诫“莫要沾染是非”。
这股压力犹如一座沉甸甸的大山,实实在在地压在了天工院的身上,让它的运转变得异常艰难。“将作会”对物料和银钱的核销变得极为严苛,甚至可以说是近乎苛酷。每一支铁笔、每一斤焦炭,都需要经过反复的核对,以确保其来源和去处都清晰明了。而这种层层设卡的公文往来,不仅让工作变得繁琐无比,更是极大地迟滞了研发的进度。
更为棘手的是,原本在“观摹会”上表现积极、对引入标准化流程充满热情的几名外地大匠户,如今却纷纷托词婉拒了进一步的合作。很明显,他们受到了来自上层或地方保守势力的巨大压力。这些大匠户或许是担心得罪了某些权贵,又或许是害怕自己的传统技艺被标准化流程所取代,总之,他们的退缩使得天工院在推广标准化流程的道路上遭遇了重大挫折。
“先生,这样下去可绝对不行啊!”郭衡一脸愁苦地站在凌云面前,手里紧紧攥着那一叠厚厚的被退回重审的物料申请单,仿佛这些纸张有千斤重一般。
他的眉头紧紧皱起,形成了一个深深的“川”字,看起来十分忧虑,“周长史这分明就是想用这些文书把我们活活拖死啊!”
凌云沉默不语,他心里也很清楚目前的状况。周长史作为天工院的上级官员,一直对他们的工作持有保留态度,这次更是利用文书审批的程序来拖延时间,给他们制造麻烦。
“而且,真定府的刘大匠刚刚派人捎来了口信,说他那边‘风气不便’,新式水锤的安装工作……只能暂且搁置了。”郭衡继续说道,语气中透露出无奈和沮丧。
凌云的眉头皱得更紧了,他知道刘大匠是个经验丰富的工匠,对于新式水锤的安装有着关键作用。如果他那边遇到了阻碍,那么整个项目的进度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然而,凌云并没有被眼前的困境所击倒。他深知,仅仅依靠朱棣的个人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改变现状,就必须打破旧有的体系和社会偏见。
天工院需要一场更彻底、更直观的胜利,不仅仅是要证明技术的威力,更要让人们看到这种新技术背后所代表的“规矩”所带来的巨大优势——旧体系无法比拟的效率和稳定性。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更多中间派的支持,甚至是部分既得利益者的认同,从而为天工院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机会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降临,而这一次,它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展现在众人面前。
前线的战事异常紧张,朱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急需一批特制的攻城器械部件,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这批部件包括数百套规格统一、承重能力极强的重型弩炮的扭力弹簧和齿轮组。
任务的紧迫性不言而喻,时间紧迫,要求精度高,数量庞大。然而,传统的分散打造和手工修配方式显然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难以保证每个部件的质量和规格都完全一致。
军令如山,责任重于泰山。这个艰巨的任务最终落在了负责军械的天工院头上。天工院的工匠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必须在短时间内想出一种全新的制造方法,以确保这批部件能够按时交付。
周铎等人冷眼旁观,等着看凌云如何出丑。如此复杂的部件,短时间内要完成如此大的量,在他们看来,无异于天方夜谭。
然而,凌云却从中看到了破局的契机。他并未急于召集工匠赶工,而是首先做了一件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事——下令将所有库存的、符合基本要求的钢材,全部按照他制定的最新《军工器物公差标准》进行筛选!凡尺寸、硬度、韧性不达标的,一律回炉或另作他用。
“凌先生!这都什么时候了!还讲究这些细枝末节?先造出来能用就行啊!”连郭衡都急了。
“不能用‘差不多’来应付军国大事!”凌云态度坚决,“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套齿轮的误差,可能导致整架弩炮卡死甚至崩坏!我们要交出去的,不是一堆需要反复修配的零件,而是装上去就能用的合格部件!这就是‘规矩’!”
筛选之后,合格的材料锐减三成。压力更大了一分。但凌云随即展示了“规矩”的另一面力量——标准化设计与分工协作。
他将弩炮的关键部件分解成几十个标准模块,每个模块都有详细的图纸和严格的尺寸公差要求。然后,他打破了过去一个工匠从头到尾打造一件器物的传统,将天工院的工匠按照专长分组:有的专门负责下料锻打粗坯,有的专精于车床加工轴件,有的专注于铣削齿轮,还有一组人专门负责热处理和最后的质量检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请大家收藏:(m.20xs.org)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