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汽之力”驱动鼓风与锻锤的成功,如同在燕军这台战争机器的心脏处,安装上了一个更强劲、更不知疲倦的泵。炼出的铁水更多、更纯,锻打的兵甲更利、更坚。效率的提升是肉眼可见的,军需的压力得到了切实的缓解。质疑声在实打实的军械面前,如同阳光下的冰雪,迅速消融。
朱棣的满意化作了更实质的支持。天工院的物料供应等级被提到了最高,甚至开始获得一些以往难以想象的稀有资源。马三宝暗中运作,从江南筹措的能工巧匠、从沿海搜集的海船图样、乃至一些海外流入的奇异物产,也开始悄悄送入天工院。
然而,凌云的目光,却并未停留在眼前的军事应用上。蒸汽机的初步成功,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心中更宏大的蓝图。他知道,单一技术的突破,若不能融入整个生产体系,其效益终将有限。他要的不是一两件利器,而是一场彻底的生产力变革。
“万流归宗”——姚广孝的话点醒了他。格物之道,贵在建立体系,形成标准,让力量得以汇聚和传导。
他的第一步,是深化标准化。
天工院下属的各作坊,虽然已开始推行标准,但程度不一,且多集中于最终产品。凌云下令,将标准化推向极致,深入到生产工具和基础零件层面。
他以改进后的水力镗床和简易车床为核心,建立了“工夹具坊”。专门负责生产制造其他工具所需的标准刀具、标准量具、标准模具。所有的锉刀、钻头、车刀、卡尺、规板,都必须由工夹具坊统一制作、统一校验、统一发放。确保整个天工院使用的“尺子”是同一把。
接着,他力推“通用件”概念。不同器械上功能相似的零件,如特定规格的螺栓螺母、齿轮、轴承、销轴,开始尝试统一尺寸和规格,由专门的“机件坊”集中生产,各作坊按需领取。这大大减少了重复制造和库存浪费,也使得维修更换变得异常便捷。
起初,习惯了各自为政的作坊头目们对此颇有微词,觉得束手束脚。但当他们发现,领取的标准钻头比自己胡乱打磨的好用数倍,通用的轴承坏了立刻就能换上新件时, resistance(阻力)迅速转化为拥护。效率的提升是实实在在的。
第二步,是建立技术档案与扩散体系。
凌云在格物堂下,增设“百工库”。并非存放实物,而是存放“知识”。所有成熟的技术工艺——从“星火钢”的冶炼规程、蒸汽机的改进记录、到标准件的设计图纸、甚至每一次重大失败的分析报告——都被要求形成详细的图文档案,编号入库。
郭衡被赋予了一项新任务:组织文吏和学徒,将这些技术档案,择其成熟可靠、可推广者,简化、提炼,编纂成《天工格物—军工辑要》系列小册。内容包括:标准制式兵刃图谱及公差、星火钢简易炼制法、水力设备维护要则、乃至标准计量单位换算表等。
这些小册子,随着轮换受训的工匠,开始流向燕军控制下的其他重要匠坊。虽然核心机密如蒸汽机详细图纸仍被严格控制在格物堂高层,但这些基础性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却如同种子,开始在外围生根发芽,悄然提升着整个燕军军工体系的底层的、基础的质量和效率。
技术的扩散,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回馈。一些地方的匠户,在实践这些新方法时,结合本地经验,竟也产生了一些小的改进和创新。这些信息通过渠道反馈回天工院,经过格物堂甄别验证后,有价值的又被补充进档案库。一个初步的、双向的技术流动开始形成。
第三步,也是最大胆的一步,凌云向朱棣上书,请求设立“功勋民匠”制度。
“王爷麾下,岂无善工巧技之民?其人或因籍贯所限,或因门第之见,其才不得用于军国。臣请王爷恩准,广贴告示,不论出身籍贯,凡能献利于军、利于民之新器、新法、新技者,经天工院格物堂核验有效,依其价值,赏银钱、赐匾额、乃至特许脱籍、擢入天工院任用!如此,则天下巧思,皆归王爷所用!”
这是一个打破时代桎梏的提议!旨在绕过僵化的匠户体系,直接从民间汲取技术创新活力。
朱棣接到奏章,沉吟良久。此举无疑会触动旧有利益格局,但“天下巧思,皆归我用”的诱惑实在太大。最终,他对马三宝道:“可试行之。范围限于北平等直控之地,由天工院与尔共同核验,务必谨慎,莫使小人得逞,亦不可寒了真才之心。”
试行令一出,北平乃至周边地区顿时轰动。无数被埋没的工匠、拥有奇思妙想的农夫、甚至一些不得志的读书人,纷纷带着自己的发明创造前来尝试。天工院门外一时人头攒动。
虽然其中十之八九是异想天开或粗陋无用之物,但确实也有真金闪烁。
一位老木匠改进了水磨的传动机构,效率提升三成; 一位铁匠发明了一种新的夹钢法,打造出的柴刀异常锋利耐用; 一位农夫献上了一种高效的水田龙骨车; 甚至有人送来了一种据说能防止刀剑生锈的奇特油膏配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请大家收藏:(m.20xs.org)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