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宁尝了一口,桂花的香味完全融入了芋头和汤汁里,让人回味无穷。“看起来好像不是很难,我下次也想试试自己做。”晓宁忍不住说。小敏笑着点头:“不难的,只要选对芋头和桂花,按照步骤慢慢来,肯定能做出好吃的桂花糖芋苗。要是有不懂的,随时来问我!”
离开桂花糖芋苗摊位,两人又跟着周导往前走。转过一个拐角,就看到一个排着长队的摊位,摊位前的招牌上写着“王记蟹黄汤包”,旁边还挂着一块“东州历史美食”的牌匾。摊主是个六十多岁的大爷,头发有些花白,但精神矍铄,手上动作麻利地包着汤包。周导介绍:“这位是王大爷,做蟹黄汤包已经四十多年了,他的手艺可是祖传的,在东州名气大得很!”
王大爷见一行人过来,停下手里的活,笑着打招呼:“周导来啦!快坐快坐,我这刚包好一笼,马上就蒸好,你们尝尝鲜!”说着,他把一笼汤包放进蒸笼里,盖上盖子,“蒸汤包要大火蒸八分钟,时间多一秒少一秒都不行,多了皮就老了,少了馅不熟。”等待的间隙,王大爷给两人介绍起蟹黄汤包的由来:“我们家的蟹黄汤包从几十年前就开始做了,我爷爷传给我父亲,我父亲又传给我,到现在已经第三代了。以前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得上,现在生活好了,天天都能做给大家吃。”
八分钟很快就到了,王大爷打开蒸笼,一股浓郁的鲜香瞬间飘了出来。他小心翼翼地把蒸笼端下来,用筷子夹起一个汤包,放在盘子里,递给晓宁和牛大力:“小心烫,吃汤包有讲究,要‘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晓宁学着王大爷的样子,用筷子轻轻提起汤包,放在自己的盘子里,然后用筷子在汤包顶部咬了一个小口,小心地吸了一口汤汁。
汤汁刚入口,鲜美的味道就让晓宁眼睛一亮——汤汁浓郁醇厚,带着蟹黄的鲜香和骨头汤的醇厚,一点都不油腻,顺着喉咙滑下去,整个胃都暖和起来。“太鲜了!”晓宁忍不住感叹,又吸了几口汤汁,然后才咬了一大口汤包。包子皮薄如纸,却很有韧性,里面的馅料饱满,猪肉馅鲜嫩多汁,混合着蟹黄的颗粒感,一口下去,鲜香四溢,让人回味无穷。
牛大力吃得更是过瘾,一口气吃了三个,才停下来擦了擦嘴:“王大爷,您这汤包也太好吃了!这汤汁是怎么熬出来的啊?比我以前吃的任何汤包都鲜!”王大爷笑着解释:“这汤汁是秘方,用老母鸡、排骨和筒骨,加上十几味香料,从凌晨两点就开始熬,一直熬到早上八点,整整六个小时,把骨头和鸡肉的鲜味都熬出来。然后把汤汁放凉,凝固成皮冻,切碎了和蟹黄、猪肉馅拌在一起。蒸汤包的时候,皮冻融化,就变成了汤汁,这样汤包才会汤汁饱满,味道鲜美。”
说着,王大爷给两人展示了擀皮和包汤包的过程。他拿出一块揉好的面团,揪成大小均匀的面剂子,然后用擀面杖擀起来。只见他的手快速转动,擀面杖在他手里仿佛有了生命,不一会儿,一张薄如蝉翼的包子皮就擀好了,放在手上几乎能看到掌心的纹路。“擀皮要讲究‘中间厚,边缘薄’,这样包的时候边缘不容易破,中间也能兜住馅料。”王大爷一边说,一边拿起一张皮,放在手心,舀了一勺馅料放在中间,然后用手指快速捏褶子。他的手指灵活地转动,每捏一下就形成一个漂亮的褶子,短短几秒钟,一个小巧玲珑、带着十八道褶子的汤包就做好了,看起来像一朵盛开的菊花。
晓宁和牛大力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忍不住拍手称赞:“王大爷,您这手艺也太厉害了!这褶子捏得又均匀又好看,我看着都觉得难!”王大爷笑着摆摆手:“熟能生巧罢了,我包了四十多年,一天最少包五百个,早就练出来了。”
晓宁和牛大力在一旁看着,都忍不住称赞王大爷的手艺。之后,两人又在美食街上探访了其他几个特色小吃摊位,了解了不同食材的制作过程,还和游客们互动,推荐了他们昨天做的冬笋清炒龙利鱼片,不少游客听了之后,都表示想尝尝这道美味。
下午,节目组在民宿的客厅里安排了最后的访谈环节。晓宁和牛大力坐在沙发上,面前放着两杯温好的茶,周导坐在对面,手里拿着话筒,笑着说:“今天咱们聊了很多关于美食的话题,也了解了很多东州的特色小吃,现在想问问你们,通过这两天的节目录制,有什么感想和收获吗?”
晓宁看着周导,又看了看身边的牛大力,笑着说:“这次录节目,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又和大力哥哥一起体验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逛老街、买食材、做饭,这些都是我平时很少有机会做的事情。而且通过这次节目,我也了解了很多东州的特色美食和背后的故事,觉得特别有意义。”
“最重要的是,我又吃到了大力哥哥做的冬笋清炒龙利鱼片,还是当年的味道,让我想起了很多当年在滨海的美好回忆。”晓宁说着,眼里满是怀念,“以后我想多和大力哥哥一起去探访更多的美食,体验更多不同的生活,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圣武帝国之伪草根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圣武帝国之伪草根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