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河南大学金明校区,文学院最火爆的选修课是“《红楼梦》与中医药”,选课系统开放 3 分钟即满;2026 年 2 月,这门课被挤到第二——因为新开的“豫菜文化导论”只给了 50 个名额,却引来 1200 人抢订。
课程负责人:陈静雅,38 岁,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豫菜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主业宋史,副业“吃”。
她本科毕业论文写《北宋东京酒楼的税收制度》,博士课题是《宋代城市味觉地理》,却被同行笑话“不务正业”。
“我研究东京汴梁,却连东京的‘味道’都说不清,算什么宋史学者?”
2025 年暑假,她带着 7 箱史料、3 套炊具、1 口铸铁锅,向学校通识教育中心递交开课申请。
教学目标只有一句话:“让年轻人因为一道菜,爱上一座城,进而读懂一部史。”
课程编码:HIST 3096, 2 学分, 32 学时,每周 2 次,周三理论、周六实践。
理论课地点:文综楼 117, 120 座阶梯教室,座无虚席;
实践课地点:一公里外的明远楼 4 楼“可移动厨房”, 30 套电磁炉、 1 座老灶台、 1 台 3D 打印机(打印可食用豫菜模型);
田野调查:清明、五一、端午三假期,分别去开封、洛阳、信阳,行程自费,自愿报名,每次 20 人封顶。
第一次开课,陈静雅穿豆青色宋式对襟,胸前绣“豫”字,脚踏帆布鞋,把 U 盘插进多媒体接口,屏幕跳出标题:
“豫菜不是菜,是河南的源代码。”
台下学生瞬间安静。
陈静雅把 32 学时拆成 16 讲,每讲以一道菜为“入口”,带出一个历史横断面:
1. 雉羹与彭祖——中原烹饪的童年
2. 青铜鼎里的“炙”——西周的烧烤 KPI
3. 伊尹五味调和—— MBA 鼻祖的管理学
4. 鸿沟古运河边的第一条“外卖船”
5. 汉代“羊羹”与丝绸之路
6. 胡辣汤:盛唐的“晨间咖啡”
7. 北宋东京 72 正店:最早的“米其林”
8. 鲤鱼焙面:黄河与麦浪的合谋
9. 套四宝:层叠中的“中原宇宙”
10. 牡丹燕菜:一朵花的政治隐喻
11. 道口烧鸡:铁路与工业的味道
12. 杞县酱菜:时间发酵的“泡菜经济学”
13. 信阳毛尖:一杯茶里的南北分界
14. 豫式小炒肉:锅气的物理与化学
15. 豫菜“失语”百年:从中心到边缘
16. 味觉复兴:让历史端上未来的餐桌
每讲配套“ 3 个 1”: 1 份古籍复印件(带竖排繁体); 1 张手绘“味觉地图”( A3 牛皮纸); 1 份“可带走的味道”( 5ml 迷你试剂瓶,内装该讲核心风味精油)。
上“雉羹”那节课,她带学生去实验室,用石磨把野鸡胸脯连骨捣碎,加当归、黄芪, 90℃恒温 3 小时,让学生闻“ 4000 年前的中原早晨”;
讲“牡丹燕菜”,她托人从洛阳捎来整箱白萝卜, 3 小时雕刻课,每人必须雕出一朵“可立起来”的牡丹,刀功 0 分没关系,“读懂一朵花的政治,比花本身重要”。
期末考核,没有笔试,只有“豫菜故事演讲比赛”——
“用 5 分钟,讲一道豫菜,让陌生人产生‘想立刻吃到’的冲动,数据由校团委随机抽 50 名路人测评,唾液分泌指数≥ 30% 为及格。”
学生戏称:“这门课,把‘馋’量化成了 KPI。”
清明假期, 20 名学生跟陈静雅去开封。
行程表上写着: 22:00 鼓楼广场集合; 23:00— 02:00 探访“鬼市”老摊; 02:30 进入“第一楼”后厨,看灌汤包皮冻如何“一夜成汤”; 05:30 黄河滩看日出,喝第一碗胡辣汤。
所谓“鬼市”,是开封老城墙根下自发形成的午夜早市,专做餐饮人买卖:现杀黄河鲤、刚摘的灰灰菜、还带着体温的羊尾油。
灯是汽灯,黄得发绿,人影被拉得老长。
陈静雅让学生分组,用 50 元预算买 3 样“能代表北宋的食材”, 30 分钟后回原地讲解。
学生买的千奇百怪:
一对 3 斤重的“黄河鲤鱼须”,说要做“须羹”,《东京梦华录》有载;
一筐“茅芽”,刚抽穗的茅草芯,微甜,是 1000 年前的“天然口香糖”;
1 升“汴河底泥”,回校做“土壤风味瓶”,让学生闻“北宋的泥土气”。
凌晨 2 点半,第一楼后厨, 70 岁老师傅李振邦已等候。
他展示“皮冻成汤”绝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豫菜春秋请大家收藏:(m.20xs.org)豫菜春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