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大寒节气。
郑州二七塔旁“明远楼”外,清晨7点,天色灰蒙,路灯尚未熄灭,门口却已排起一条蜿蜒长队。
队伍里既有白发苍苍的学界前辈,也有举着自拍杆的00后博主;既有手持长焦的都市报记者,也有背着双肩包、专程从开封赶来的餐饮老板。
感应门每次开合,暖气扑出,在零下3℃的空气里凝成一团白雾,像无声的烟火。
8点30分,离品鉴会正式开始还有90分钟,大厅已座无虚席。
180个座位呈扇形展开,间距1.2米,方便服务员穿梭;每把椅子右侧贴着嘉宾姓名与二维码,扫码即可查看个人“品鉴档案”——过敏源、口味偏好、社交账号,一目了然。
最后一排架起3台摄像机,直播信号同步传至抖音与B站,在线预约观看人数突破12万。
9点整,灯光熄灭,全场安静得能听见心跳。
2700K暖光缓缓亮起,如同篝火初燃;LED大屏出现倒计时数字——60、59、58……红色字体跳动,像古代更鼓,敲在每个人的耳膜。
倒计时归零,钟声响起,身着玄青色汉服的主持人缓步上台,声音通过8只线阵列音箱传遍每个角落:“诸位来宾,欢迎踏入‘钧台之享’——豫菜品鉴会现场!”
开场仅3分钟,第一道菜品已悄然上桌。
牡丹燕菜由2名服务员抬着直径1.2米的漆案,步履稳健地穿过中央过道。漆案中央,瓷盅口径20厘米,内盛“牡丹花”一朵——白萝卜切丝76刀,0.08毫米细,入水不散;花瓣底层铺2克栾川树花菜,带来橡木香;高汤用玉米糁与野鸡骨炖3小时,汤色乳黄,鲜味值3.7。服务员诵故事卡的声音恰到好处——45秒,180字,配编钟BGM,像给眼睛与耳朵同时上菜。
专家席第一排,中国烹饪协会原副会长冯广海夹起一撮“花瓣”,对着灯光轻晃,细丝透光,如金丝游走。
他放入口中,轻抿3秒,眉头微挑,在评分表写下:“刀工:10;香气:9;故事性:10”并在旁批注:“传统+山野,豫菜新解释,很好!”
随后他举起手机,对准牡丹花心,连拍5张,发到朋友圈:“豫菜绝技,有生命!” 5分钟内,点赞破百。
第三排左侧,美食博主“豫味小师妹”把镜头贴近盅口,用0.5倍超广角拍摄,牡丹花在屏幕里绽放到极致,她配音:“原来萝卜可以这么浪漫!”视频上传抖音,13分钟播放破30万,评论里一片“求地址”。
紧接着上桌的是“太极冷盘”。
白色瓷盘直径30厘米,正中用山药泥与怀菊花酱挤出阴阳鱼,直径12厘米,分界线误差<1毫米;外围一圈山野菜拌燕菜,绿得发亮。
服务员转动瓷盘90度,灯光由2700K缓缓升至3000K,阴阳鱼仿佛随光游动,现场发出低声惊叹。
省餐饮协会副秘书长尝了一口,给出评价:“山药的软糯与菊花的清苦交织,像把豫西早晨装进盘子。”
他转头对陈静雅说:“这道冷盘,可以作为豫菜‘轻养生’的标杆,推广到一线城市。”
话音未落,旁边一位00后女生已举起手机扫码,故事卡页面跳出90秒音频,她一边听一边点头,听完立刻点“收藏”,还把手机递给同伴:“快扫,回去我们也做。”
热菜环节,长15米的电磁炒灶被搬到舞台中央,王建业身着白色厨师服,头戴高帽,现场演示“炒三不沾”。
锅中6只鸡蛋、90克白糖、30克猪油、45克清水、8克绿豆淀粉,数字精确到0.1克。
计时器响起60秒蜂鸣,他手腕轻抖,炒勺在锅中画圆,蛋液由液态渐凝,像一轮金日出海。
30次颠勺后,蛋液成球,表面平滑如镜,无渣无渍。
专家用手机微距拍摄,放大10倍,仍不见毛孔,评论区瞬间刷屏:“这就是豫菜绝技!”
冯会长被邀请上台品尝,他夹起一块,轻抿,蛋饼在舌尖化开,甜度12 %,酸度0,咸度0,香气干净。
他朝王建业竖起大拇指:“不沾盘、不沾筷、不沾牙,满分!”台下闪光灯连成一片,像金色流星雨。
“糖醋黄河鲤鱼焙面”作为压轴,把气氛推向顶点。
服务员抬着直径1.5米的龙形长盘,鲤鱼长28厘米,尾鳍翘起15度,面丝蓬松高6厘米,像一条金龙破浪。
灯光调至3500K,面丝呈金黄色,鲤鱼体表泛琥珀光。
李明远亲自上菜,手持长嘴壶,离盘30厘米高,淋下滚烫糖醋汁,“嗤啦”一声脆响,白雾升腾,甜酸香气瞬间布满大厅。
他高声诵出故事卡:“黄河水养,三段炸温,0.1毫米面丝,愿诸君‘鱼跃龙门’!”话音落,掌声雷动,持续15秒。
冯广海再次起身,对着摄像镜头说:“传统炸温三段式,面丝可穿针眼,豫菜技艺没有失传,它在年轻人手里发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豫菜春秋请大家收藏:(m.20xs.org)豫菜春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