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菜文化研究会的会议室里,烟味混着茶水的热气,在晨光里飘成一团模糊的雾。
李明远找了个靠后的位置坐下,手里攥着那本记满调研笔记的本子,指尖把蓝布封皮的边角捏得发皱。
窗外的梧桐树影晃进来,落在他脚边,像块没熨平的布。
“咱们豫菜,现在就是块‘老古董’!”坐在前排的胖老板拍了下桌子,声音震得茶杯盖“当啷”响,“你说复原老菜谱?我试过!花了三个月复原‘汴京烤鸭’,一只鸭子成本八十,卖一百八,没人买!年轻人嫌麻烦,老年人嫌贵,最后全砸手里了!”
李明远的心跳了一下,下意识摸了摸口袋里祖父的旧菜谱。
昨儿和陈静雅研究到后半夜,刚把“彭祖雉羹”的改良方案理出来,用本地散养土鸡代替难寻的雉鸟,加少许黄芪和冬笋提鲜,想着成本能压下来,味道也能更合现在人的口味。
可胖老板的话,像盆冷水,兜头浇下来。
“可不是嘛!”旁边一个穿西装的年轻人接话,他是做连锁餐饮的,手里转着笔,“现在市场就认网红菜,你看人家川菜,一道‘辣子鸡’,又辣又出片,抖音上随便发个视频,就能火!咱豫菜呢?‘炒三不沾’做半天,拍出来黑乎乎一团,谁看啊?我看不如别费劲复原了,直接学人家做网红菜,加辣、加麻,先把客流量拉起来再说!”
“学网红菜?那还是豫菜吗?”
角落里传来个苍老的声音,是位头发花白的老厨师,手里攥着个搪瓷缸,“豫菜讲究‘五味调和’,不是靠辣靠麻糊弄人!当年汴京的御厨,做一道‘莲花鸡签’,光是选鸡就要挑三个月,现在的人,连炖个汤都嫌费时间,这菜能做好?”
“老叔,话不能这么说!”西装年轻人反驳,“现在是快节奏时代,谁有那功夫等你炖三小时汤?顾客要的是快、是新鲜、是能发朋友圈!你守着那套‘调和’,守着那套‘君臣佐使’,店都要倒闭了!”
会议室里顿时吵了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像锅烧开的水。
李明远坐在后面,手指紧紧攥着衣角,手心全是汗。
他想起明远楼空荡荡的前厅,想起白天调研时年轻人说的“油腻”“没特色”,想起王建业对着银质菜模叹气的样子——他们说的,好像都有道理,可又好像都不对。
他抬头望向主席台,凌元志凌老正坐在那里,手里拿着个笔记本,时不时记两笔,脸上没什么表情,可眼神里透着股沉静。
上次座谈会,凌老说“豫菜不是没好东西,是没人知道怎么让年轻人愿意吃”,这句话,现在还在他耳边响。
“都静一静。”凌老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让吵吵嚷嚷的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
他放下笔,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李明远身上,停顿了几秒,才缓缓说道:“刚才大家说的,都是豫菜现在的难处。
成本高、周期长、年轻人不买账。可咱们今天聚在这,不是来抱怨的,是来想办法的。”
凌老站起身,走到会议室中间的展板前,展板上贴着张放大的《清明上河图》,画里的汴京市井,酒肆林立,食客满座。
“大家看,这是北宋的汴京,那时候的豫菜,是天下第一菜!宫里的御膳,民间的小吃,哪样不是精致讲究?为什么能火?因为它既守得住根本,又能跟着时代变。”
他指着画里的一家酒肆:“这家‘孙羊正店’,当年卖的‘姜芽鸭舌签’,就是把鸭舌腌渍后裹粉炸,再配着姜芽吃,又脆又解腻,跟现在的小吃比,不也讲究‘口感’‘搭配’?还有‘乳糖真雪’,就是用牛奶做的甜品,跟现在的冰淇淋差不多,当年也是年轻人爱买的稀罕物。”
李明远眼睛一亮,手里的笔飞快地记着。
“姜芽鸭舌签:鸭舌+姜芽,脆嫩解腻;乳糖真雪:牛奶甜品,年轻人喜爱。”
他想起昨儿和陈静雅查的北宋宫廷菜资料,里面确实有不少菜,做法新颖,口感清爽,跟现在人追求的“轻食”“甜品”,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豫菜的‘中’‘和’,不是墨守成规,是‘适中’‘调和’。”
凌老的声音提高了些,“该守的要守——比如食材的新鲜,火候的精准,味道的本真;该变的要变——比如分量、造型、搭配,让它更符合现在人的生活习惯。就像刚才那位老板说的‘汴京烤鸭’,成本高,卖不动,那能不能做小份?能不能搭配着薄饼、甜面酱,让顾客自己卷着吃,增加点互动性?”
“还有网红菜的问题。”
凌老看向穿西装的年轻人,“人家的菜能火,不光是因为辣、因为出片,更因为它有‘记忆点’。咱豫菜的记忆点是什么?是牡丹燕菜的刀工,是黄河鲤鱼的造型,是炒三不沾的‘三不沾’!这些都是别人学不来的绝活,为什么不能拍成视频,让年轻人看看?切萝卜丝能穿针,颠勺能让蛋液不沾盘,这些功夫,比网红菜的‘辣’,更有看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豫菜春秋请大家收藏:(m.20xs.org)豫菜春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