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刚漫过“明远楼”门楣上褪色的匾额,李明远就把“今日午市歇业”的木牌斜斜挂在了黄铜门环上。
老榆木门板“吱呀”一声合拢时,他忍不住回头望了眼门内——八仙桌蒙着薄灰,墙角的老式吊扇积着蛛网,连祖父留下的那口黄铜汤煲,都在案台上沉默得像尊古董。
“远儿,这大白天关店,你疯了?”
后厨传来张师傅粗粝的嗓音,张师傅名叫张老实,他系着洗得发白的蓝布围裙,手里还攥着擦锅的铁丝球,“昨儿那桌客人点的‘炒三不沾’,你非说糖放多了,今儿又关店,明远楼是要败在你手里?”
李明远攥紧了手里的笔记本,指尖把纸页捏出几道褶子。
他知道张叔的脾气,从15岁跟着祖父学厨,老爷子守了这店40年,眼里揉不得半点“出格”的事。
可昨儿凌元志凌老在座谈会上说的话,还在他耳边响:“豫菜不是没好东西,是没人知道怎么让年轻人愿意吃、愿意传。”
“王叔,我去街上看看,下午就回来。”他没多解释,转身蹬上那辆半旧的电动车。
车筐里放着笔和本,还有个空保温杯——昨儿陈静雅说,调研得跑一整天,让他多喝点水。
郑州的早高峰刚过,花园路的车流还堵得像条长蛇。
李明远骑着车,顺着人行道慢慢走。路边的餐馆一家挨一家,红底黄字的川菜馆、绿招牌的火锅店、亮着暖灯的粤式茶餐厅,唯独挂着“豫菜”招牌的,半天没见着一家。
他先停在“川味江湖”门口。
这家店他路过过好几次,每次都看见年轻人在门口排队。
今儿一凑近,就听见店里传出“滋啦”的爆炒声,伴着抖音神曲的节奏。
玻璃橱窗里,两个穿红围裙的厨师正对着手机直播,镜头怼在炒锅里——鲜红的辣椒裹着嫩牛肉,油花溅起的瞬间,主播的声音透着股子热辣:“家人们看好了!这道水煮牛肉,秘诀就在这勺秘制红油,三秒出锅,香到跺脚!”
李明远扒着橱窗看了十分钟。
主播手里的锅铲翻飞,手机支架旁摆着打包好的外卖盒,每隔几分钟就有人来取餐。他注意到,店里的菜单上,除了经典川菜,还添了“藤椒鸡丝凉面”“川味芝士红薯”,连最辣的毛血旺,都分了“微辣”“中辣”“魔鬼辣”三个档。
“小伙子,吃点啥?”穿旗袍的服务员凑过来,笑着递菜单。
李明远摆摆手,指了指直播的厨师:“姐,你们这直播,每天都做?”
“可不是嘛!”服务员嗓门亮,“现在年轻人都看这个,看我们做菜实在,就来吃了。上个月光外卖就涨了三成,连外地的都来问能不能真空包装。”
他心里咯噔一下,掏出笔记本记下来:“直播烹饪过程,菜品分辣度,结合网红元素。”
笔尖顿了顿,又添了句:“豫菜能直播吗?‘牡丹燕菜’的刀工,‘鲤鱼焙面’的浇汁,是不是也能拍?”
从川菜馆出来,他骑车往东风路走。
那里有家连锁豫菜馆“中原味道”,据说开了七八家分店,生意还算红火。推开玻璃门,一股淡淡的烩面香气飘过来,店里坐了三成客人,大多是带孩子的家庭。
李明远找了个角落的位置坐下,服务员递来菜单。
他翻了两页,眼睛突然亮了——“炒三不沾”那栏,后面标着“迷你甜品版”,还配了张图:小小的白瓷碗里,金黄的“三不沾”堆得像小山,上面撒了层桂花碎,旁边摆着一小碟蜂蜜。
“您好,来份迷你炒三不沾。”他朝服务员招手。
等菜的时候,他打量着店里的装修:墙上挂着清明上河图的缩小版,柱子上刻着“伊尹五味调和”的句子,可桌椅是简约的原木色,餐具是浅口的白瓷盘,连背景音乐都是轻柔的古筝曲,不吵不闹。
“您的炒三不沾。”服务员把菜端上来。
李明远用小勺挖了一口,甜而不腻,蛋香里带着桂花的清润,口感比传统的“三不沾”更细腻,分量也就巴掌大,正好一口吃完。
“我们这迷你版,卖得可好了。”
邻桌的老板娘看出他是来取经的,主动搭话,“原先做传统的,一大盘,年轻人嫌甜得慌,吃不完浪费。改成小份,当甜品卖,配着烩面吃,客人们都乐意点。”
“那……其他菜呢?比如黄河鲤鱼焙面?”李明远问。
老板娘叹了口气:“鲤鱼卖得一般。年轻人觉得吐刺麻烦,嫌上菜慢。我们现在推出了‘鲤鱼块焙面’,把鱼肉剔下来切块,裹粉炸了,再浇汁,面也换成细面丝,抓着就能吃。销量比原先好点,但还是比不过人家的烤鱼、火锅。”
李明远的心沉了沉。
他想起小时候,祖父做黄河鲤鱼焙面,光是处理鲤鱼就要半个钟头,刮鳞、去鳃、抽筋,鱼身上划十几刀花,再用葱姜水腌上半天。
炸鱼的时候,油温要刚好,炸出来的鱼金黄酥脆,浇上糖醋汁,“滋啦”一声响,最后把细如发丝的面丝撒上去,又香又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豫菜春秋请大家收藏:(m.20xs.org)豫菜春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