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国际会展中心,人声鼎沸。
“绿色农业与海洋经济博览会”的横幅下,各色展位琳琅满目,从智能农机到有机农产品,从深海探测模型到现代化养殖工船,充分展示着这个沿海大省向蓝田、向深蓝进发的雄心。
林凡的展位位置不算最好,但经过小玲的精心设计,显得别具一格。
深蓝色的背景板如同浓缩的海水,“东源金纹”四个艺术字飘逸而有力。
展台中央,那几枚在灯光下流转着独特金纹与幽深黑金光华的珍珠,如同磁石般吸引着过往人群的目光。
旁边水族箱里游弋的色彩斑斓的东星斑、活力十足的军曹鱼苗,以及张牙舞爪的紫海胆,更是增添了勃勃生机。
循环播放的高清视频,则无声地讲述着“林氏一号”渔场的生态故事和深海网箱的科技感。
与其他展位大声吆喝、分发宣传品的热闹不同,林凡的展位透着一股“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沉静与自信。
他本人穿着得体的衬衫,站在展台后,神情平和,只有当有人主动上前仔细询问时,才会上前进行从容而专业的讲解。
这种独特的气质,很快便引起了真正有识之士的注意。
开幕当天下午,一位衣着讲究、气度不凡的中年人在几位随从的陪同下,在林凡的展位前驻足良久。
他看得非常仔细,尤其是对那几枚珍珠和视频中关于生态混养的部分。
“小伙子,你这珍珠的金纹,是天然形成的?稳定性如何?”
中年人开口问道,语气平和却自带一股威势。
林凡心中微凛,知道遇到了懂行的。
“百分百天然形成,”他肯定地回答,同时巧妙补充,“其稳定性得益于我们特定的生态养殖环境,这是‘东源金纹’的核心特征之一。”
他没有提及古老金藻素,而是将原因归结于整体环境。
中年人点了点头,又指着视频问:“这种仿生态的混养模式,投入产出比怎么样?有没有大规模复制的可能?”
林凡谨慎地选择着措辞,介绍了目前示范区的良好效益,但也坦诚了技术门槛和管理精度要求较高,大规模复制需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
短暂的交流后,中年人递给林凡一张素雅的名片,只说了句“产品很有特色,理念也不错,继续努力”,便离开了。
林凡低头看向名片,上面只有一个名字“周启明”,和一个头衔“启明资本创始合伙人”。
他不动声色地将名片收好,心中却掀起了波澜。
启明资本,这是他之前在财经新闻上偶尔看到的知名投资机构,专注于新能源、新材料和现代农业科技领域的投资。
他们的关注,意味着“东源金纹”所代表的模式和产品,已经进入了顶级资本的视野。
这无疑是博览会带来的一个高光时刻,一个潜在的、能极大加速产业发展的巨大机遇。
但林凡的喜悦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随之而来的是更深的警惕。
资本是双刃剑,能助你腾飞,也可能反客为主。
他现在羽翼未丰,核心秘密(系统)绝不能暴露,引入外部资本必须极其谨慎,甚至暂时不予考虑。
紧接着,另一个重要的访客接踵而至。
省报业集团旗下,最具影响力的《海西日报》的一位资深记者,在博览会组委会的推荐下,专门找到林凡,要求进行一次深度专访。
记者对林凡从大学退学回乡,经历沉沦后依靠科技与生态理念重新崛起,并带动乡村发展的故事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这是一个提升品牌公众形象、扩大社会影响力的绝佳机会。
林凡没有拒绝,但他提前与记者进行了沟通,希望报道能更多地聚焦于“科学牧海”、“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理念与实践,而非过度渲染他个人的传奇色彩。
记者对此表示理解和赞同。
专访在展位旁的休息区进行了一个多小时。
林凡侃侃而谈,从最初利用简单工具赶海,到学习知识改善技术,再到建立生态渔场、探索深海养殖,他将系统的作用巧妙地隐藏在一次次的“设备升级”、“持续观测”和“经验总结”背后,塑造了一个勤奋、好学、勇于创新、不忘乡梓的新一代渔民形象。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就在林凡接受专访,吸引了大量围观人群和媒体镜头,展位前人气达到顶峰之时,几个不和谐的身影也混迹在人群之中。
他们穿着普通,但眼神锐利,不时交头接耳,对着展台上的珍珠、水族箱里的鱼,尤其是那些展示数据和视频画面指指点点,还用手机悄悄拍摄。
他们的行为不像普通游客或客商,更像是在进行某种评估或情报收集。
阿明最先察觉到异常,他不动声色地靠近林凡,低声提醒。
林凡用眼角的余光扫过那几人,心中了然。
这很可能就是之前那些窥探者的同行,或者是被林凡在博览会上突然提升的知名度吸引来的、其他竞争对手的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渔夫:我的渔村首富路请大家收藏:(m.20xs.org)渔夫:我的渔村首富路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